24H直播

小琉球海膽愈湠愈濟 影響生態閣有遊客鑿著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屏東小琉球珊瑚愈來愈少,海草一直生,食海草仔的海膽、刺膽,嘛就愈來愈濟,毋但有遊客去鑿著,也會影響潮間帶的生態。為著欲保護生態,屏東縣政府準備共2種刺膽,袂閣列做保育物種,7月開始,當地的潮間帶也會收觀光保育費。(這條新聞導言、標題是台語文。)

手指腫脹、發黑,遊客五月初到屏東小琉球浮潛時、被海膽刺傷,引發蜂窩性組織炎。但看到海膽刺傷人,當地觀光業者卻是習以為常。

遭刺傷遊客 林太太:「跟潛水店家反映說,你們怎麼沒有給手套,這個海膽這麼多。然後他們就說常常有人被刺到,(當地業者)大家就是覺得被海膽刺到,很稀鬆平常。」

屏東縣琉球鄉衛生所主任 鄭家霖:「刺傷後可以溫水42-45度,浸泡30-90分鐘。疼痛沒有改善或是傷口有感染發炎的情形時,應盡速就醫。」

遊客成群到潮間帶參觀,衛生所提醒,戲水浮潛應穿著專業潛水衣,以防刺傷。小琉球沿海兩種非主要可食用的梅氏長海膽及口鰓海膽,近年繁殖過盛,除了傷人,還影響植被及生物棲息,縣府預計最快七月將兩者從當地保育物種除名,學者也表示肚仔坪潮間帶海膽正急遽增加。

中山大學海生科技暨資源系助理教授 林梅芳:「有充分的食物來源藻類,然後又少了天敵。牠的天敵很多,可能就是被過去的那些過度捕撈影響,所以就是數量變得比較少。」

小琉球海域近年珊瑚覆蓋率衰退讓藻類不斷增生,間接導致海膽過盛。為遏止海域資源繼續枯竭,縣府對杉福等三大潮間帶做遊客總量管制,七月起還將收取觀光保育費,但遊客看法不一。

遊客:「收那些錢,可能沒有人要去了。」

遊客:「還好啦,因為海灘還是必須要有人維護。」

不只收費,縣府也將硨磲貝及珊瑚列入保育物種,為確保生態平衡,縣府多管齊下,也呼籲遊客配合、共同推動琉球生態保育。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