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科學家發現「比大象還吵的魚」 身長不到2公分能發出140分貝

(圖/取自維基百科)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科學家近期發現一種長度不超過半英吋(約1.27公分)的小魚,竟能發出高達140分貝聲音,比大象所能發出的最大音量還大。發表研究報告的學者直言,這種小魚發出的聲音,相當於讓人類在100公尺處近距離感受飛機起飛時的音量。

一組國際研究團隊近期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團隊中的科學家們發現一種生活在緬甸淺水區的半透明小魚(學名為Danionella cerebrum),竟然可以發出高達140分貝的聲音,比大象用鼻子能發出的125分貝還要大聲。

參與此次研究的魚類學家布里茨(Ralf Britz)表示,「這種魚類發出的聲音,和人類在100公尺處近距離感受飛機起飛時的音量相當,對體型這麼小的魚類來說很不尋常。」

此次研究的主要作者庫克(Verity Cook)則在接受BBC訪問時解釋,因為聲音會隨著距離衰減,所以在距離小魚1個身長處測到140分貝的聲音,拉開至1公尺距離後,就會減弱為108分貝。

研究團隊表示,雖然也有其他小型動物可以發出巨大的噪音,例如有些槍蝦類甚至能用螯爪發出250分貝的聲響,但這種緬甸小魚的特殊之處,在於牠擁有魚類中幾乎獨一無二的發聲方式。

科學家運用高速攝影和電腦斷層掃描進行觀察,並分析基因資訊後發現,僅有雄魚會發出聲音,主要是因為雄魚擁有特殊的發聲裝置,其中包含能進行如打鼓般震動的軟骨、特殊構造的肋骨和能對抗疲勞的肌肉,雄性小魚就是透過肌肉不斷的收縮拉動肋骨,並帶動相連的軟骨,使軟骨撞擊充滿氣體的魚鰾發出聲音。

在研究過程中科學家也發現,雄魚能藉由不同的肌肉收縮模式,產生兩種頻率不同的撞擊脈衝,一種是在魚鰾左右兩側交互進行肌肉收縮產生較高頻率的撞擊,另一種則是僅在單一側進行肌肉收縮,產生的撞擊頻率也較低。

根據研究報告中指出,目前沒有任何其他魚類利用單邊肌肉的重複收縮來發出聲音。

科學家認為,雄魚會產生這種特殊的發聲方式與生活環境有關,在緬甸水域的混濁環境中因為視覺受限,因此小魚才會以聲音的方式進行交流。

布里茨進一步解釋,「我們認為在這種視覺受限的環境中,雄魚彼此間的競爭也促進了這種聲音交流方式的發展。」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