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南投河豚中毒案檢驗下週出爐 專家:毒性為氰化鈉千倍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南投仁愛鄉日前發生河豚中毒事件,造成1死、8人送醫,食藥署證實已經收到河豚檢體將進一步檢驗魚種和河豚毒素,結果於下週一出爐;並強調河豚毒素是氰化物千倍以上,呼籲不要自行捕捉或買來路不明的河豚。

南投仁愛鄉一間小吃店日前發生民眾吃河豚中毒案件造成1人死亡、8人送醫救治,是近年來最嚴重的河豚集體中毒事件,食藥署在上午證實已經收到相關檢體,將進一步分析河豚品種及其毒性釐清案情。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已經著手進行檢驗,預期在下週一會有檢驗結果的出爐,沒有煮過的生魚片就可以去做DNA的檢測。」

根據檢調及衛生單位調查,該案件的河豚是基隆一名釣友寄給洪姓老闆,老闆進一步烹煮河豚湯及河豚生魚片跟友人一起,沒想到8人出現手腳麻痺頭部暈眩等症狀,老闆則是身亡。

醫師表示,民眾一旦吃下河豚後,10到45分鐘內會出現嘴、口腔、手麻腳麻、四肢無力等症狀,且神經毒素也會影響呼吸肌肉進而導致呼吸衰竭或死亡,目前臨床上沒有特別解毒劑,只能採取支持性療法。

北榮職業醫學與臨床毒物部醫師何揚透露,「河豚在台灣至少有30餘種,但是這個沒有毒的河豚非常少,外觀來辨識其實相當的不容易,河豚當中內臟很強烈的神經性毒素,甚至達到劇毒氰化鈉的1000倍以上,透過加熱烹調也沒有辦法把毒素破壞。」

食藥署表示,《食安法》第15條有規定,食品或食品添加物有毒或含有害人體健康之物質或異物不得製造、加工、調配或作為贈品,外界關心是否有規劃仿照日本處理河豚採證照制,目前《食安法》並未授權針對特定產品需取得證照才可處理,而且因涉及修法需要蒐集意見進一步討論。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