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選/高房價居住正義難落實 總統參選人各端政策牛肉

解決高房價是國政重要議題也和民眾切身相關,如何落實讓人民「住得起、租得起、買得起」,2024大選的主要總統參選人都已提出自己的居住政策。不過相關政策究竟是口號,還是能從根本改變台灣房市環境?民間團體認為,參選人應該展現解決租屋黑市的魄力,並推動中央立法的囤房稅以及持續推動社宅,三者搭配改革才有望實踐居住正義。

民眾表示,「買不起房啊!還差滿遠的。」、「我就住家裡,感覺要存很久,買房應該是不太可能。」、「我可能寧願拿去存股也不想買房,因為台灣房價就是已經有點太誇張。」、「台北房價是的確蠻貴的,可是好像整個台灣都是。」

隨機街訪現居台北的年輕人,「買房」都不在他們目前的人生規劃上,大多認為台北,甚至台灣整體的房價無法負荷。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資料顯示,今(2023)年第二季全台平均房價為每坪32.14萬元,相較於去年同期的30.28萬元,上漲了6.14%;台北市的平均房價則為每坪68.55萬元。

上班族黃先生透露,「單價50、60萬目前還是太高,公設比很扯,很多甚至到50%,所以根本就室內實坪很小。」

住在台北市士林區的30歲上班族黃先生也選擇和家人一起住,希望藉此多省下一點錢存買房基金。而對於政府推出的政策,黃先生認為,目前看不太到有明顯反映在房價上。

黃先生補充,「因為最近可能有在看一點房市,就會覺得房價可能沒有一直往上飆,但是可能就是持平,也沒有到往下降的程度,如果首購族有很多的配套措施可以補助,當然也很樂見。」

為了抑制持續高漲的房價,中央政府近2年來祭出一波波打炒房政策, 從「實價登錄2.0」、對房屋短期交易課重稅的「房地合一稅2.0」、重罰炒作行為的「平均地權條例」修法,以及正在立法院審查的「房屋稅條例」修正案、也就是俗稱的「囤房稅2.0」,希望逼出閒置的空屋。

中央同時也推動3萬元房貸補貼,以及鼓勵年輕人買房的「新青年安心成家房貸」。對於租屋族則編列300億元預算,擴大租金補貼並持續蓋社會住宅。

但民團直指,大部分政策治標不治本,才會讓民眾感受度不高。

OURs都市改革組織政策研究員廖庭輝分析,「目前租金補貼最嚴重的問題也是整個租屋市場的黑市化與地下化,7成到9成是政府無法掌握的狀況,囤房稅2.0上路之後,多屋族每年每屋會增加的稅額大概是3500至6200元, 我們覺得這個效果是很低的。」

為了回應民意,要競逐2024總統大選的參選人也相繼端出居住政見牛肉。

賴清德提出「三對策」,持續利用囤房稅、空屋稅遏制惡意炒房,青年房貸加碼、增加50萬戶租金補貼,以及未來8年直接興建13萬戶及包租代管17萬戶,達成共50萬戶社會住宅的目標。

侯友宜是五大主張,包括「安心租」實踐租屋市場透明化、「拚社宅」、「止炒作」重新檢討不動產交易所得稅、「挺青年」與「優先住」要推社宅「輪候制」。

柯文哲則是「三多力」,「大力蓋」社宅,要佔房屋總數5%以上、對稅制「大力改」、對租屋族群「大力補」。

郭台銘則認為,政府蓋應引進民間效率,主張邀請建商開設社宅公司。

廖庭輝認為,「至少先讓大家可以租的好、租的穩定,也可以改變台灣的居住文化,我們應該要有個額外中央立法的囤房稅與空屋稅,而且稅金專款專用於社會住宅的稅制,才可以有效的把空屋真的逼出來。目前囤房稅2.0畢竟架構在房屋稅條例的體系之下,也是地方政府的地方稅,其實是不容易做到這個效果的。」

廖庭輝表示,樂見興建社宅已是總統參選人們的共識,但強調蓋社宅只是完善社會安全網,並不會讓房價下降。建議先著手改革租屋市場環境,進而降低購屋的剛性需求,才有望從根本實現台灣的居住正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