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地下碉堡現為博物館 因核戰風險升高詢問度增
曾惠敏/編譯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烏俄戰爭爆發後,核武戰爭風險升高,位於加拿大首都渥太華郊區,一處在1960年左右興建,準備在核戰發生時用來安置政府部門的地下碉堡,也再度引起重視。這處碉堡多年前已改為冷戰博物館,但近來民眾詢問可否用來避難的電話不斷,前來參觀的遊客也明顯增加。
位於渥太華郊區的冷戰博物館,外觀毫不起眼,但進入後通過這條寬敞的隧道,裡面別有洞天,共有地下4層建築,廚房、用餐區、去核汙染設施、政府辦公室、醫療中心一應具全、更少不了向民眾傳遞緊急訊息的廣播室
冷戰博物館館長麥桂爾提及,「這是在遭到核攻擊期間,向全國進行緊急通訊的房間。我們這裡有一個例子,這是加拿大緊急廣播系統發出的緊急廣播,我再說一遍,這是加拿大緊急廣播系統發出的緊急廣播。」
這處冷戰博物館原來是一座地下碉堡,是加拿大政府在1959年到1961年間,因應當時美蘇冷戰,以及後來的古巴飛彈危機,將全球推向核戰邊緣所設立的,政府各部門可臨時安置在此,可容納500人,運作期間必須確保能提供維持30天的食物和口糧。
戰爭博物館歷史學家伯奇指出,「加拿大的許多計劃都是基於這樣的假設,也就是我們的主要威脅
是放射性物質,(核彈)不一定直接攻擊加拿大城市,儘管我們曾預期可能會被波及。」
烏俄戰爭爆發後,俄羅斯總統蒲亭數度暗示將動用核武,如今又單方面宣布,暫停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核戰危機升高,許多民眾關切,這處冷戰博物館是否有可能派上用場。
冷戰博物館志工導遊惠特利提及,「隨著烏克蘭戰爭和蒲亭的核威脅,人們會問,這裏會再次投入使用嗎?我們還有其他類似的場所嗎?這些就是你會被問到的問題
歷史學家估計,加拿大在冷戰期間,有兩千處政府或民間設立的地下防空設施,這個數量遠比美國和歐洲要少得多。
陳祖傑/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