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與人權政策計畫僅9%達標 民團籲行政院讓民間參與監督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行政院在2020年首度公布「台灣企業與人權國家行動計畫」,提出了總體性的企業與人權政策,希望能在追求經濟發展同時,兼顧到人權還有社會責任精神。但民間團體認為,執行期已經過2年,這些推動的措施只有9%達標,呼籲相關單位,要趕快提出更明確的工作時程和績效指標,並讓民間參與、監督。
台資企業在海外所引發的環境汙染,或者是勞權被侵犯等爭議,近年來並非罕見,但有些案例跨海來台,想尋求救濟,卻受到重重阻礙。
環境法律人協會秘書長郭鴻儀表示,「(舉例)台塑越鋼案,不僅是海洋汙染,它在越南當地也造成諸多的環境破壞,跨國企業可以躲在司法自由、自由貿易以及契約自由的3個面向上面,去從事人權侵害的問題。」
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表示,「像遠洋血汗漁工的議題是跟新疆棉,在美國勞動部同樣的清單裡面被高度關注,如果沒有有拘束力的法制,那我們相關的產業,可能就會受到很大的衝擊。」
為了保障人權,行政院在2020年公布了「台灣企業與人權國家行動計畫」,進行跨部會盤點整合,提出總體性的企業與人權政策,但民間團體認為,無論是從國家保護義務、企業尊重人權,還是有效的救濟制度來看,執行期過了2年,但這些未來推動的措施,只有9%達標。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理事鄭中睿指出,「這7項裡面,它其實都寫得非常明確,它要修改一些法規,或者是把一些國際公約給國內法化,2020到現在這2年,要國內法化的國際公約都還沒完成,(呼籲)行政院可以有一個明確的指標跟時程,希望在每個環節,都是可以充分納入公民團體參加。」
民間團體指出,行政院承諾在2024年底會公布新版的行動計畫,對照目前的9%達成率來看,進度有些落後,呼籲政院趕快提出未來2年的績效指標和工作時程,並讓民間單位充分參與、監督,才能讓計畫更有實質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