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力推綠能,其中室內型漁電共生養殖場採屋頂型光電,是重點之一,近期更有業者獲得88.8億元貸款,進行大規模開發。不過環保團體質疑,目前缺乏相關環境檢核機制,憂心無總量管制、無分區機制,恐帶來魚塭地景的棲地破碎化,嚴重衝擊生態。
為了全力發展綠能,不少魚塭裝設太陽光電板,不過土地面積有限,有業者推動室內養殖,利用屋頂加裝光電板,覆蓋率是室外魚塭的兩倍。但西南沿海是水鳥熱區,專家憂心缺乏生態檢核,興建之後土地恐被建築物遮蔽,將衝擊生態。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祕書長呂翊維指出,「它會造成所謂的棲地破碎化,這些鳥類牠們可能會開始迴避這些區域、減少這些區域,進而整個棲地喪失。」
也有環團憂心,目前已有200餘公頃申設,若讓光電業者一頭熱投入,會不會到時候經營不善,反而形成大量爛尾問題?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許博任就建議,「特別更重要的是總量管制,我們認為一定要有總量管制,你不能一開始一下子就(開)放太多。」
環團指出,在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下,圖片上黃色的「關注減緩區」,如果室外魚塭要在上面開發光電,必須提出「因應對策」送審,但室內魚塭完全不用。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常務理事李翰林表示,「2到3公頃的小小養殖工廠,它可以肆無忌憚,想蓋哪裡就蓋哪裡,在關注減緩區應該是連戶外型都要做嚴格的要求,那室內型應該是根本不能進去的。」
五大環保團體共同訴求,農委會漁業署應儘速提出「全國室內養殖設施白皮書」,有更明確的上位政策,才能進行有效的管制,環團強調並非反對綠能,但認為應該「有秩序、在適當的區位」推動,避免發展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