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魚梯生態教室清理 盼恢復環境教育功能
章明哲/台東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農田水利會13年前在台東池上大圳,興建魚梯生態教室,但才開放就遇到88風災,進水口河道整個被泥土掩埋。當年規劃設計的清華大學教授曾晴賢,為了讓魚梯教室恢復環境教育功能,13日特別發起清理魚梯魚道工作,重新讓魚梯教室的魚道又有水灌入。
池上大圳的魚梯生態教室,10多年來沒有水流過魚道,觀察不到溪中魚類生態,幾乎失去13年前啟用,做為環境教育的功能,非常可惜。
當年規畫魚梯教室的清華大學教授曾晴賢,13日特別發起清理魚道的工作假期。20多位當地志工分工合作,有人擦洗魚梯教室玻璃窗,有人開挖被掩埋的魚道,經過1個多小時的開挖和清除淤泥,魚道終於通水,魚梯教室玻璃窗又看到水流過魚道,再過不久就能看到溪魚的生態。
清華大學教授曾晴賢說明,「因為卑南溪的高身鯝魚跟何氏棘魞,是全台灣河川裡面最大型的魚類之一,所以如果我們在魚道裡面,可以看得到這一些漂亮又非常巨大的魚的話,那種感覺非常好。」
農水署池上工作站主任賴建吉則表示,「我有看到像那種寶特瓶大小的魚,都在我們進水口那邊,未來看希望藉由這個魚梯活化,可以使魚可以洄流上來。」
當地的民眾說,早年在這條卑南溪都會看到大型魚類用身體衝撞砂石,開出一條魚道溯溪而上,精神令人敬佩,但現在生態改變,溪水少、魚也少,需要好好為這些魚類多預備一些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