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公布台灣首度假訊息調查,有7成5民眾表示,過去1年曾經收到假訊息,超過半數覺得媒體、政治人物和境外勢力最常製造假訊息。另外有5成民眾認為,自己不會被假消息騙到,可是有9成覺得別人可能容易上當。
無論是喝白酒防堵新冠病毒,還是喝茶避免感染,有很多不實資訊充斥在生活中。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公布最新調查,有7成5民眾最近1年收過假消息,9成認為對社會影響嚴重。過半數民眾看法,是媒體工作者、政治人物和境外勢力最常製造假消息,以網路和手機傳播最多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表示,「手機或網路是最常被認為接受到假訊息的地方,但民眾也認為,包括電視媒體也是一個重要的傳播管道。」
調查也發現,半數民眾覺得自己不會上當,但有9成認為別人會被影響。只不過,坊間有許多闢謠或事實查核機構,在調查中只有半數民眾知道,而且有5成沒使用過。
如果想打假,有9成支持立法要求社群媒體,建立自律機制,還有6、7成點出,就算損害言論自由,政府和科技業者也必須限制假消息流傳。
台大新聞研究所長洪貞玲表示,即使限制不實言論,可能有侵害言論自由的可能性,但是政府及平台仍須負相當的責任,「這個比例是7成,那當民眾認為說,他普遍不會被假消息操弄跟影響,可是同時調查當中有相當程度的民眾,是無法辨識意見跟事實的區別。」
META台灣公共政策協理陳奕儒則說明,「內容它本身如果是錯誤的話我們會移除,去降低一些有問題內容的被看到的機會,然後提供更多資訊,來幫助我們的閱聽者可以做更好判斷。」
Google台灣政府事務及公共政策協理高瑋均則回應,合法、可用及可信資訊應該能被搜尋到,「我們會移除明確違法,或者是明確違反我們社群規範的內容,會優先顯示高品質的資訊,或是具權威性來源的內容。」
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也點出,不只是疫情、生活等領域,台灣也飽受境外敵對勢力認知性攻擊,這除了跨部會、跨領域討論因應之外,民眾也要強化相關認知和辨識能力,才能共同打擊假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