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隆年少從軍 卅年前踏入政壇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以色列總理夏隆的一生,可以說完全和中東地區的以巴局勢密不可分。他出身軍旅,1967年六日戰爭期間,用兵如神被視為英雄。也因為入侵黎巴嫩,屠殺八百多名巴勒斯坦人而有「貝魯特屠夫」的罵名。但他晚年卻成了推動以巴和平的重要舵手,甚至不惜脫離他一手創建的聯合黨,籌組前進黨。如今他撒手歸西,中東局勢也再添變局。
出生於1928年的夏隆,在20歲那年就參與了以巴戰爭。1967年他被拔擢為陸軍少將,在戰爭中佔領了加薩走廊,約旦河西岸,西奈半島和格蘭高地。1977年夏隆進入國會,並且成為第一位右翼政府的農業部長。
1982年,夏隆順利坐上國防部長的寶座,揮兵入侵黎巴嫩,讓巴解組織領袖阿拉法特被驅逐出境。但也造成數以百計的巴勒斯坦人遭到黎巴嫩人屠殺,隔年他也因為這件事情下臺。不過他在90年代仍受到重用,出任不同內閣職務,1998年,他擔任外交部長,並且堅決反對巴特斯坦建國
以色列總理夏隆
2000年9月的時候,夏隆前往造訪伊斯蘭教聖地聖殿山,被巴勒斯坦人視為一種挑釁的行為。而引起雙方激烈衝突。2001年3月,夏隆擊敗當時總理巴拉克,首度出任總理職務。而他一向強硬的作風,在總理任內也出現轉變。2003年,在美國總統布希所推動的和平路線圖計畫下,他宣布將開始從加薩走廊撤屯。經過國會通過後,從2005年八月到九月,以色列嚴格執行撤屯計畫。此舉雖然獲得多數以色列民眾支持,但黨內反彈聲浪很大。於是夏隆在2005年11月宣布退出一手創立的聯合黨,另組前進黨。希望在今年3月大選連任總理。
以色列總理夏隆
然而夏隆從12月下旬到一月四號,短短兩個星期內,二度中風。這在以色列政壇將有大變動的時候,又扭轉了完全不同的方向,夏隆晚年從強硬轉溫和務實路線,卻少了健康的身體讓他最後理想可以實現,而留下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