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腸在平底鍋上煎得滋滋作響,萊豬來襲,食品店家紛紛張貼出台灣豬標章自清。尤其農曆年節到來,年菜預購開賣,佛跳牆、豬腳腿庫、各式豬肉加工品外包裝,原本食安法規定只要標示「原產地」,如今配合萊豬開放新政策,一月起,業者要再多加一行「豬肉原料原產地」,業者也得改新包裝。
食品業副總經理王維君表示:「現在買東西,也許調理食品,他會比較擔心,所以我們的廠商,包括加工廠、代工廠,我們所接觸到的一律增加新的欄位,這邊有寫,豬肉的原產地是台灣,稽查真的要確實,因為不能讓那些不肖的業者來魚目混珠。」
業者強調,農委會認證的台灣豬標章,有防偽認證,只能貼在總店,不可用於產品文宣;因此食品外包裝及文宣都要重製標示。加上因應不同的通路,例如百貨櫃位,要統一配合衛福部的豬肉原產地貼紙。也有肉鬆業者是採手機掃描QR Code,顯示國產屠宰場。從中央到地方,不同通路作法不同,也讓業者認為政府應該統一標示。
食品公司負責人王義郎認為:「這是管理的問題,中央畜產會,還有農委會,還有衛福部,這個LOGO是要配合的,沒有說一國兩制。」
衛福部網站建置「豬肉儀表板」可查詢每日進口豬肉統計,不過有民眾發現1月4日就已經有5批美國豬肉進口資料,總量超過108噸,但卻沒有即時顯示在豬肉儀表板上。
食藥署澄清,「邊境查驗自動化系統」數據,是來自食藥署查驗,而豬肉儀表板則是依據關務署海關放行統計,兩者出現時間差。11日中午11點,豬肉儀表板已更新進口豬數據,截至8日為止,進口豬肉237公噸,其中美國豬肉及其他可食部位,共96公噸,萊劑零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