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花蓮鯉魚潭優養化 放流食藻魚改善水質

花蓮鯉魚潭每到夏季水質優養化嚴重,不少魚隻甚至會死亡造成更大汙染;為此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特別放流原生種黑鰱等食藻性魚類,希望透過生物防治改善水質。

載滿魚苗的貨車緩緩開進鯉魚潭岸邊,工作人員拿出水桶,將包括黑鰱、羅漢魚、菊池氏細鯽等台灣原生種魚類,對完水溫後緩緩倒入湖中。希望他們能夠平安長大,協助吃掉水中的藻類。

花蓮縣水產培育所長吳雅琴表示,「去年是選擇放白鰱,那今年是選擇放黑鰱,因為這魚種都有一個吃藻類,還有吃浮游動物的特性。」

花蓮鯉魚潭因屬封閉型湖泊,加上民生廢水直接排放,因此每到夏季優養化情況嚴重。前年開始甚至出現大規模魚隻死亡,嚴重影響觀光;但去年野放3000尾白鰱後,水質似乎有了改善。

鯉魚潭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林明哲表示,「第一年是死了阿嬤魚,阿嬤魚死掉以後,第二年死吳郭魚,這真的很嚴重。但是現在就水質,以今年來看天氣這麼熱,水質沒有汙染,而且沒有惡化,是很難得。」

不過魚苗還是很有可能被鯉魚潭內的大魚吃掉,尤其是一些兇狠的外來魚種,呼籲大家別再亂養放。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研究所教授黃文彬說:「現在的狀況是非常的惡劣啦,就是幾乎都是吳郭魚跟珍珠石斑,那還有很多的阿嬤魚,就是圓吻鯝。」

鯉魚潭工作站則是表示,去年施放白鰱後水質惡化的確有趨於平緩,以今年第二季監測數據來看,卡爾生指數達貧養,但藻類指標還是有些超標,顯見施放食藻性魚類能改善優養化情況。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