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鯉魚潭湖面紅色懸浮物 東華大學調查:是葡萄球藻孳生
溫嘉楷/花蓮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花蓮壽豐鄉鯉魚潭最近湖面上,漂浮著一大片類似油汙的紅色懸浮物。鯉魚潭管理站委託東華大學調查,發現是一種葡萄球藻孳生,但會不會影響生態?引起民眾關心。
走進花蓮鯉魚潭的潭北步道,馬上就能看見原本青山綠水的湖面,變紅紅通通一片。仔細瞧瞧,靠近岸邊的水面上,漂浮著紅色懸浮物,讓不少民眾懷疑鯉魚潭是否遭到汙染。
鯉魚潭獨木舟業者劉先生認為,「還蠻可怕的,船上面都會有那些一點一點的紅漬。」
鯉魚潭民宿業者張先生也表示,「有一點異味啦,因為我們生活在這裡,對於一些異味會比較敏感一點。那遊客的反應是視覺上的,所以他們會覺得說,那個是不是哪裡有漏油出來,或是哪裡有在施工的鐵鏽。」
為了調查鯉魚潭到底發生甚麼事,花東縱谷國家風景管理處特別委託東華大學調查,結果發現是一種葡萄球藻孳生;受到溫差大帶動湖底水流的因素,才會讓底泥營養鹽翻攪,結果就引發紅潮。
花東縱管處 鯉魚潭管理站主任蔡威平說明,「這個藻類是無毒的,如果會有礙觀瞻的話,就是用吸油棉吸油條,試著嘗試看看。不過就環境面的部分,隨著氣候隨著時間的變化,或者是它本身的攪動,它也會自然的沉澱。」
不過鯉魚潭附近商家表示,最主要還是要興建汙水處理廠,否則民生用水直接排進湖裡,水質永遠都會有優養化問題。
池南村長張清飛說:「前幾年是有做汙水處理啦,那汙水處理的效果並不是很理想,所以我們業者啦,我們地方商圈一直在反映說,縱管處是不是可以設置這個汙水處理廠。」
此外,也有民眾認為縣府的水舞活動,大功率馬達也會翻攪湖中底泥,造成營養鹽釋出藻類才會暴長;縱管處表示,所有人為和自然的因素都會納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