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內促辜汪會談 李登輝助兩岸交流正常化

前總統李登輝,伊12年的總統任期內,促成辜汪會談,予兩岸的接觸開始正常化。1995年,李登輝轉去伊的母校美國康乃爾大學訪問,成為頭一位拜訪美國的現任總統,引起中國的不滿。中國使用各種恐嚇攻擊,想袂到顛倒幫助李登輝,用54%的得票率,變做中華民國頭一任人民直選出來的總統。李登輝落任了後,民進黨接紲執政,完成臺灣歷史頭一回政黨輪替。

1990年,李登輝就任第8屆總統,這也是最後一次的總統間接選舉。李登輝在這任內,宣示要儘快進行政府的體制改革。由於東西德統一、蘇聯解體,台灣也面臨民主改革的聲浪,李登輝先是任命郝伯村出任行政院長,引來軍人干政的爭議,外界解讀這是他為了奪取軍權的險棋;李登輝還和民進黨合作,遊走朝野間,也引發國民黨內的人士不滿,批評是借用在野力量,排除異己。

李登輝也是兩岸關係正常化的關鍵人物,1990年,他成立國統會,通過「國統綱領」,確立國家統一的架構,還在行政院設立陸委會,由海基會擔任白手套,1993年選定星島,進行歷史性的辜汪會談。

不過,李登輝接受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的訪問,一席「身為台灣人的悲哀」的說法,也被解讀是支持台獨的傾向。

其實,李登輝利用政治手腕,從1992年開始,透過國民大會修憲會議,將總統任期改為4年一任、得連任一次,並且確立總統由公民直選,成為台灣政治史上的重要變革。1995年,李登輝訪問母校、美國康乃爾大學,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位訪問美國的現任元首。同年,李登輝發表「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歷史演說,指出台灣已實現「主權在民」的理念,李登輝趁勢宣布競選第9屆總統。

在這段選舉期間,中國大陸多次發動軍演,台海緊張,但是李登輝把危機變為競選利器,突顯中國大陸以軍事威脅,試圖影響台灣的選情。結果,第九任總統大選,在1996年3月舉行,李登輝拿下54%的得票,順利連任,是中華民國建國以來第一次總統公民直選。他卸任時,完成和平政黨輪替,也因為力推民主改革,被時代雜誌尊稱為「民主先生」。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