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將宣布緊急狀態 直接動經費築牆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美國參眾兩院14號,相繼表決通過避免聯邦政府再次關門的法案,其中並沒有包括川普要求的美墨邊境圍牆經費。川普總統雖然讓步表示願意簽署法案,但將會同時宣布國家緊急狀態,以便繞過國會,直接動用80億美元的國安軍事相關經費築牆。此舉勢必引起反對者訴訟,圍牆攻防可能一路延續到2020年總統大選。
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 麥康諾說:「川普總統表示他已準備簽署本案,他也會同時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
為了避免聯邦政府再次斷炊關門,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協商出一項邊界安全法案,提供三千多億元經費,讓聯邦政府至少可正常運作到今年9月底,法案14號先在參議院以83票贊成對16票反對通過,接著眾議院也以300比128票通過.不過邊界安全法案只提供近14億美元的邊境柵欄經費,跟川普要求的57億美元蓋圍牆相去甚遠,白宮證實川普在當地時間15號上午,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以便繞過國會取得經費築牆。
根據美國憲法,動用人民納稅錢,需經國會點頭。但1976年的通過的國家緊急法,允許美國總統在國家面臨緊急狀態時繞過國會變更預算。歷屆美國總統宣布緊急狀態,都是針對國際戰亂危機,川普這次卻是為了挪用國會不批准的經費,美國廣播公司ABC報導,川普將以緊急狀態動用國防部35億美元的軍事建設預算,另以行政命令從國土安全部,以及國防部跟財政部的反毒預算,共取得近80億美元經費築牆,創下總統侵犯國會預算權的惡例,民主黨立刻表示反對。
美國眾議院議長 裴洛西說:「總統試圖繞過國會,這攸關預算動用的權利。我有說要提出法律挑戰嗎?(你說民主黨) 我可能會,這是一個選擇,我們會審視所有選項。」
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強調,美國憲法第一條就昭告了國會至上,代表人民與主權的重要性,如今美國南部邊界上演的是人道危機,不容川普以自己創造出國家緊急情況,繞過國會制衡與監督.話鋒一轉也指出,槍枝暴力才是全國性的緊急事件,質疑川普為何不對此宣布緊急狀態?
不僅民主黨,其他反對者也可能會對緊急狀態提出訴訟,癥結在於南部邊界是否確實存在緊急狀態,以及總統動用人民納稅金的權限等問題,法律攻防可能一路延燒到2020年川普的連任競選之戰。
 
                                        
                                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 麥康諾說:「川普總統表示他已準備簽署本案,他也會同時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
為了避免聯邦政府再次斷炊關門,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協商出一項邊界安全法案,提供三千多億元經費,讓聯邦政府至少可正常運作到今年9月底,法案14號先在參議院以83票贊成對16票反對通過,接著眾議院也以300比128票通過.不過邊界安全法案只提供近14億美元的邊境柵欄經費,跟川普要求的57億美元蓋圍牆相去甚遠,白宮證實川普在當地時間15號上午,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以便繞過國會取得經費築牆。
根據美國憲法,動用人民納稅錢,需經國會點頭。但1976年的通過的國家緊急法,允許美國總統在國家面臨緊急狀態時繞過國會變更預算。歷屆美國總統宣布緊急狀態,都是針對國際戰亂危機,川普這次卻是為了挪用國會不批准的經費,美國廣播公司ABC報導,川普將以緊急狀態動用國防部35億美元的軍事建設預算,另以行政命令從國土安全部,以及國防部跟財政部的反毒預算,共取得近80億美元經費築牆,創下總統侵犯國會預算權的惡例,民主黨立刻表示反對。
美國眾議院議長 裴洛西說:「總統試圖繞過國會,這攸關預算動用的權利。我有說要提出法律挑戰嗎?(你說民主黨) 我可能會,這是一個選擇,我們會審視所有選項。」
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強調,美國憲法第一條就昭告了國會至上,代表人民與主權的重要性,如今美國南部邊界上演的是人道危機,不容川普以自己創造出國家緊急情況,繞過國會制衡與監督.話鋒一轉也指出,槍枝暴力才是全國性的緊急事件,質疑川普為何不對此宣布緊急狀態?
不僅民主黨,其他反對者也可能會對緊急狀態提出訴訟,癥結在於南部邊界是否確實存在緊急狀態,以及總統動用人民納稅金的權限等問題,法律攻防可能一路延燒到2020年川普的連任競選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