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業寒冬 數萬本庫存書送回收廠銷毀

台灣出版業連年衰退,前年稍微有點起色,但現在又要進入「寒冬」嗎?有出版社長網路上發文,送往回收場準備銷毀的庫存書數萬本,感嘆現在的環境和以往不同,並說只要書本被退回到倉庫,通常就很難有機會再被賣出去,最後的命運只有銷毀。

回收場角落,出現一堆一堆紙山,有些還已經被碎成條狀,這些都是出版社沒有賣掉的庫存書,全部都準備要被銷毀。身兼出版社長的作家李赫,在臉書上PO出幾張照片,道出了出版業的後端運作心情。

稻田出版社長李赫表示,「(庫存)書也賣不掉,所以把它處理掉,也是讓它可以有再生的機會。我們做一本書要花很長的時間、很大的心力,然後到最後走向那個歸宿(回收場),事實上是有點感傷。」

社長表示,已經有兩三年時間沒有整理庫存,這次一口氣銷毀幾萬本書,不代表其他出版社也是這樣。但也坦言,現在出版業真的不好做。

稻田出版社長李赫指出,「閱讀習慣改變,他(讀者)會讀電子書,那我們的閱讀資料來源也很多。二、三十年前,我們一本書,所謂的成人書,我們大概可以印三千本、發掉兩千多(本),我們庫存就保留了大概三百到五百,現在的發書量是往年的一半。」

根據財政部資訊,近10年的出版銷售額,在2010年最高峰有367多億元,之後逐漸下滑到2016年185億最低,2017年稍微回溫。再搭配文化部數據,民眾購買紙本圖書的金額,2016年到2017年稍微上升破千元,但2018年1-10月又大幅降低到686.3元。再看購買途徑,雖然連鎖書店還是最大宗,但網路書店、獨立書店也逐年提高。

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盧欽政表示,「(希望可以少一點)營業稅,(另外)我們是不是圖書館,可以撥一些空間,傳統書店可以去進駐,或者是談合作方式(等規劃)。」

針對出版業「寒冬」,公會提出圖書館和書店結合、降低營業稅等方案,但還是希望能同步從「閱讀人口」培養開始著手,才有機會擺脫蕭條。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