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Facebook個資風暴 網路用戶如何自保?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Facebook 這一次引起軒然大波的個資外洩事件,起因是「劍橋分析」已離職的共同創辦人魏利向媒體爆料,指出由劍橋大學心理學家柯甘所設計的一款性格心理測驗 app「thisisyourdigitallife」,透過臉書帳號登入才能作答,柯甘則臉書上宣稱、所有資料將用在「心理學家研究使用」。
 
全球各地大約有27萬人做過此款心理測驗,結果他們的所在城市、按讚的內容,甚至臉書好友的資訊,全部有五千萬用戶的資料都被柯甘取得。按照臉書的說法,柯甘到上述步驟為止,都是在用戶知情的狀況下,正當取得資訊。但柯甘接下來卻把手中的資料轉交給「劍橋分析」,此舉被認定違反臉書平台政策。 
 
根據臉書的說法,2015年就移除了此款心理測驗 app,而當時柯甘等人也保證已刪除所有違法轉移的資料。不過,很有可能這些資料事後還存在,否則就不會有這場個資外洩風暴。
 
根據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的紀錄,參與總統大選的川普競選陣營在2016年6月曾向「劍橋分析」購買服務,且支付超過620萬美元。而劍橋分析創辦人的背景,剛好是前白宮顧問班農和共和黨金主梅瑟,更強化外界對個資流向川普陣營的質疑。
 
在爭議爆發後,劍橋分析和川普陣營雙雙否認爆料內容,但成為眾矢之的的臉書股價應聲暴跌,更可能面臨高達新台幣58兆元的天價罰款。創辦人薩克伯格被迫出面,並在英美報紙刊登廣告道歉,盼挽回用戶流失的信心。

1522234140u.png


但這不只涉及臉書的危機處理,使用者恐怕也必須要學會保護自己,才能避免下一次更大的危機。但是要如何做呢?「新聞全球話」邀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黃從仁為大家解說。 
 

大數據分析 商業應用普及化

 
黃從仁助理教授提及,2013年已經有劍橋大學學者發表論文,分析臉書上每個使用者按了哪些讚,可以得知各式各樣的個人資訊。像是透過按讚的資訊,可預測年紀、性別、社經地位、宗教信仰、政治立場。當一個人按讚等數據被搜集、分析得越多,則分析正確率就會越來越準確。
 
黃從仁助理教授表示,過去發現美國民主黨,也就是所謂自由派的人,在性格測驗中,開放度的分數會較高、嚴謹度會較低。開放度較高表示,通常會喜歡新奇的東西。而有此數據後,當政治的操作想要下廣告的話,就可以把想要說服閱聽人的選項透過比較新奇的方式販賣給出去。
 
大數據應用在商業中非常普遍。黃從仁助理教授以廣告業說明,因為現在的公司比較知道每個人的需求,因此廣告的方式,從以前的大眾行銷,轉變為小眾行銷,甚至是個人化行銷,可以做非常精準分析應用。
 

臉書資安危機 用戶如何保護自己?

 
黃從仁助理教授提及,現在許多網頁瀏覽器都有提供隱私權保護的功能,像是不追蹤、追蹤保護等功能,只要啟用了相對會對隱私有較多保障。但最重要的還是使用者在使用、安裝應用程式時要仔細看使用授權同意書、知道自己的資料將來會被如何分析與使用。
 
然而黃從仁助理教授也認為,讓應用程式多了解使用者也並非是壞事,因為有時讓搜尋引擎、智慧應用更了解使用者,就可以做量身定做的推薦,像是YouTube個人化推薦的影片、音樂。
 

網路行為 暴露用戶興趣喜好

 
通常在學術研究上,比較嚴謹的性格測驗,可能需填答十幾題,甚至百題的題目,才可從回答中分析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或性格傾向,然而黃從仁助理教授認為,因為在網路上作答可能缺乏耐心,也可能不如實回答,因此會減少測驗題數,改成較簡單、遊戲化的方式進行,然而即便遊戲化的測驗,還是可以分析性格或其他行為的特質面向。
 
2013年有劍橋大學學者發表論文,分析臉書上每個使用者按了哪些讚,他可以知道各式各樣的不同的個人資訊,像是透過按讚的資訊,可以預測一個人的年紀、性別、社經地位、宗教信仰、政治立場,其實想法非常簡單,像說如果你在臉書的資料庫中發現一個人總是按美女寫真圖片的讚,那大概可以猜測是男性,如果有一個用戶幾乎都是按身體健康、藥物相關的話,則可能可以猜測有這方面的需求。
 
即便你沒有去做這些測驗,但光是自發性的行為,就會不知不覺被網站記錄下來,個人資訊也就會被透露出來,當你的按讚等數據如果被搜集、分析越多的話,那可以被分析出來的正確率就會越來越準確。
 
假設預測個性開放度,有什麼用處?舉例來講政治操作上,過去就發現美國的民主黨所謂的自由派的人,在性格測驗裡面,在開放度的這個層次上的分數就會比較高、嚴謹度就會比較低,開放度比較高的話,通常會喜歡一些新奇的東西,當我們在政治的操作上想要下廣告的話,可能就是可以把我們想要說服你的選項透過比較新奇的方式販賣給你、投其所好。
 

「劍橋分析」大數據公司 蒐集網路輿情

 
像劍橋分析這樣的公司,只是大數據分析在政治上的應用,同時大數據的應用在商業上非常普及。例如在政治上,柯文哲市長在2014年的選舉中,自己就有一個分析團隊專門搜集網路上的資訊,做輿情分析,了解在網路上中間選民比較偏好怎樣的政策等等,例如說廣告。因為現在的公司比較知道每個人的需求,所以下廣告的方式,從以前的大眾行銷,變成是小眾行銷,甚至是個人化行銷,可以做得非常精準,例如:金融業、保險業。
 
在2014年年尾的時候,臉書已經意識到這是潛在非常危險的問題,當時有做一些改版,規定應用程式只能獲得使用者授權的個人資料,但是無法取得他朋友的其他資料,而2015年臉書已經獲得通報,知道柯甘已經違反規定,把 app 刪除。
 
 
1522234210m.png
「信賴崩壞?」臉書執行長薩克伯格公開道歉 社群媒體下一步?


這次事件對臉書一定會有影響,因為人對於利益損失非常敏感,可能要講十次真話才會被認定是誠實的人,但只要講一次謊話被抓到,就會被認為是騙子,可是因為臉書整體的功能還是非常豐富,所以短期內雖然會有很多用戶關掉臉書、停用帳號,但短期之內臉書應該還會是全球最大的社群網站媒體。
 

社群網站個資外洩,使用者如何自保?

 
其實像現在網頁瀏覽器都提供了隱私權保護的功能,像是不追蹤、追蹤保護的功能,只要啟用了相對都會對隱私有比較多的保障,當然最重要的是說當你在使用、安裝這些應用程式,要記得看使用授權同意書,知道自己的資料將來會被怎樣分析跟使用。換個角度想,讓應用程式多了解你也不一定是件壞事,因為想很多的搜尋引擎、智慧應用,如果更了解你就可以對你做一些量身定做的推薦,像是youtube推薦影片、音樂,有些時候會是更個人化的推薦。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