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遭禁 藝術品證券化交易在港重現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2011年在中國被禁的藝術品證券化交易,最近又在香港興起,交易所把某件藝術品按照專家評估的價格均等分成若干份,然後像股票那樣發售出去,不過其中存在不少風險,專家呼籲進場必須謹慎。
中國藝術品拍賣,一度在全球掀起熱潮,不過隨著中國經濟成長趨緩,股票市場和房地產都不景氣,藝術品交易也不若以往熱絡,進場門檻低的藝術品證券化交易,於是又悄悄在香港興起,譬如一件經過鑑定價值120萬港幣的藝術品,可能被分成120萬份,每份一元港幣,進場相對容易,人人都可分食這塊大餅。
==香港藝術品證券交易所主管==
我認為投資者可以有多種選擇
譬如我有一千萬人民幣
我要怎麼投資?
我是只買一種藝術品
而那種藝術品的價值又沒有流動性
然後幾年後賣了
再賺差價?
或者我現在可以買一部分
我可以用同樣的金額
一千萬人民幣
來買好幾件藝術品?
證券化的藝術品價格,會隨著需求波動,一家在2013年底成立的藝術品交易所,旗下60件藝術品,兩年來總價值已經翻漲七倍,達到一億七千9百萬港幣,其中像是這幅當代畫家劉大為的駿馬圖,價值已經飆到9千4百萬港幣,是劉大為賣出最貴畫作的五倍多。然而類似的藝術品證券交易,過去也曾在中國風光一時,不過2011年當局為維持金融穩定,祭出管制,如今禁令仍未解除。這類交易的風險在於藝術品上市,並沒有做空機制,只能做多,藝術品價格翻漲等於透支未來,當下便形成了泡沫,不利真正有意收藏者的投資。
==藝術品收藏家 朱沛宗==
任何交易者
不管你是買股票或房地產
你必須先認識所交易的商品
我的建議是他們應該收藏藝術品
購買藝術品
跟藝術家會面
支持整個藝術體系
專家指出,藝術品證券化鼓勵投機重於投資,交易活躍的背後,偽作和造假層出不窮,因此進場前最好謹慎評估。
記者 曾惠敏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