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杜鵑颱風讓颱風假爭議再度浮現,台北市長柯文哲強調,未來北北基將建立更好的協調機制,不過也有專家提出,地方首長不應該為了有魄力,勉強在前晚十點就決定要不要放假,甚至應該把颱風假的舊思維改成災防假。
颱風假要怎麼放,北北基決策反覆引發爭議,甚至基隆市長林右昌嗆聲,以後要走自己的路,對此台北市長柯文哲說,北北基共同生活圈是事實,以後決策要給基隆更多的尊重。
==台北市長 柯文哲==
應當有一個更好的協調機制
而不是說雙北決定 再通知他們
所以應該以後要給
基隆市更多的尊重
除了鄰近縣市的溝通問題,這回颱風假也引發決策標準爭議,目前天然災害停止上班上課作業辦法,除了以風力及雨量作標準,也包括交通水電中斷及致災的疑慮,地方發布時間可以在前一天的十點,或是清晨四點半。氣象專家吳德榮就認為,決策者為了魄力,趕在前晚宣布,其實增加了錯誤的機率。
==氣象專家 吳德榮==
到底要決定停班停課
當然是在當日的清晨下決定
會比前一天晚上十點多來決定
要精準多了
而這回碰上中秋返鄉潮,因為交通中斷而趕不回工作崗位,台大社科院風險及政策研究中心就認為,放不放假的考量,應該不只是根據氣象預報,而必須加入交通、經濟等複合性風險評估。
==台大社科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周桂田==
台灣應該從一個很單純的
依照氣象資訊評判的颱風假
拉到一個複合性災難
所產生的災防假
吳德榮及周桂田都認為,甚至應該設定每年災防假的上限,超過就要求民眾補班補課,也可以降低經濟的損失,無論如何颱風假都得檢討,免得每回都成為全台首長神不神的賭注。
記者 台北 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