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聽障公益影片 恐潛藏歧視印象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最近網路上有一個跟聽障相關的影片引發討論,片中描述土耳其有一個小鎮,全鎮的居民竟然為了聽障朋友去學手語,但其實這是手機業者拍的公益影片,聽障朋友看了很感動,但有人卻覺得這支影片放大了聾人的溝通不便,雖然是關懷影片,但背後其實潛藏了歧視的意味。 聽障男孩一坐上計程車,司機就對著他比手語,男孩滿臉疑惑,原來是土耳其這個小鎮,居民總動員學手語,要給聽障男孩一個驚喜,影片一被放上網,引起網友熱烈討論。 但其實這不是真實故事,而是手機業者拍的公益短片。 ==聽障朋友 黃丞功== 如果沒有看到最後 不知道它是廣告 我覺得是說滿感動的 不錯 不然平常的話 大家覺得好像 對聽障朋友就是說不是很瞭解 ==輔大公共衛生學系學生 王韻婷== 結合了那個 一些溫馨的小劇場之類的 然後就會讓人比較 對這個廣告不會那麼的 覺得說很利益的感覺 其實以身心障礙或是弱勢族群作主角的影片不在少數,之前也有洗髮精業者以聽障女孩作女主角的公益廣告。 學者認為,這樣的拍攝手法是為了激起觀眾愛別人的需求。 ==輔大廣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卓峯志== 嘗試著要去激起一般的觀眾 那種愛別人的一種需求 從這個角度來看 事實上它是很容易 去引起一般觀眾的一種共鳴 不過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陳夏民在媒體上投書,表示這類型的影片有可能會加深對身障者的歧視印象。 ==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陳夏民== 因為你弱化了 你要關懷的那個對象 你認定他可能會失去某些 他因為某一些 他因為是聾人 所以說他可能就沒有辦法得到什麼 這樣的假想就是歧視 因為我們就認定說 他始終就是處於 比我們更下一階的那個狀態 陳夏民說,影片中全鎮居民為了聽障男孩學手語,刻意放大了聾人溝通不便,這種做法就是一種歧視,其實聽障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聽人沒有什麼差異,不需要被特別強調。 這類型影片以情感為訴求,往往可以引起公益共鳴,但關懷效應是否能夠真正延續並轉化為實質行動,更值得關注。 記者 歐芸榕 王興中 陳信隆 綜合報導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