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彩券收益照顧弱勢 穩定度待提升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回顧台灣過去發行的種種彩券,我們發現,助長賭博風氣,還有,造成社會及家庭問題,是這些彩券沒有辦法繼續下去的原因,那麼,這次,以照顧弱勢為名的公益彩券,會不會為社會帶來負面影響,讓弱勢團體販賣彩券,又真的符合他們的最佳利益嗎,繼續是記者林珍汝,陳保羅分析報導 從今天開始,消費者每購買一張彩券,除了直接幫助賣彩券的弱勢朋友之外,部分的錢也規劃貢獻給社會福利。因為彩券收入扣除管銷費用、獎金之後,大約百分之26的盈餘,全部回饋給社會福利。其中百分之五要撥給全民健保,百分之45撥進國民年金,剩下百分之五十撥給縣市政府做社會福利及公益活動。可是,分配給各縣市政府的金額,最後到底會不會按照規定流向社會福利部門,卻沒有任何主管機制去追究、監督。 另一方面,彩券的盈餘不穩定,也是很大的問題。彩券盈餘回饋社會,其實在全世界已經行之有年。目前全球有八十八個國家發行彩券,盈餘也都回饋在教育、文化、醫療甚至奧運基金。不過,環顧全世界,卻只有台灣、西班牙以及韓國,是以弱勢團體為經銷商。到處奔波、長時間在街頭風吹日曬的成本不說,要拿到販賣電腦彩券的營利事業登記證,估計,最少就要30萬元;因此,許多拿到樂透彩經銷權的弱勢朋友,乾脆選擇跟通路商合作。這是台面上公佈的數字,但實際上,到底有多少執照已經被轉賣或買走,業界也說難以評估;而到底經銷彩券,是不是符合弱勢團體的最佳利益,也引發質疑。 另一方面,購買彩券大多是一般百姓,從中低階層民眾的荷包裡掏錢,來資助弱勢朋友,似乎也不符合社會福利的理想。回顧過去,從愛國獎券到地下六合彩,求明牌的風氣盛極一時,已經到了舉國皆賭的地步,這一波開放的彩券發財夢,有著照顧弱勢的美好用意,但它真的照顧到弱勢了嗎?還是給財團另開一道方便之門?同時卻又強化社會上對弱勢團體的課版印象?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