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位
-
鰲鼓濕地泡水多日,是天災還是人禍?【獨立特派員】
|環境2025年7月丹娜絲颱風挾帶西南氣流豪雨,重創嘉義東石鄉鰲鼓濕地森林園區,造成嚴重淹水災情,積水逾40天未退,園區被迫封閉至9月底。此次災情不僅凸顯地層下陷持續惡化的問題,排水設施功能不彰、台糖養豬場上萬頭豬隻溺斃、生態環境遭受衝擊等多重危機更一一浮現。這片每年吸引近300種鳥類造訪的重要濕地,正面臨極端氣候與管理失能的雙重考驗,候鳥季前景令人憂心。
-
馬太鞍便道10日下午通車 山區有降雨機率即預警封路
|地方台9線馬太鞍溪橋因堰塞湖溢流被沖斷,原定15日搶通的涵管便道,經公路局工務段連日趕工,宣布將提前至10日下午3時通車。交通部公路局表示,便道通車後,將比照蘇花模式在端點處啟動監控,一旦發現高山可能降雨,就會立即進行預警封路。
-
特遣隊勘查馬太鞍堰塞湖 稱呼吸困難有如末日
|地方8日上午地震讓監測堰塞湖的網路攝影機鏡頭搖晃明顯,林保署立即出動無人機勘查,所幸並無異狀,沒有溢流風險。堰塞湖蓄水量是585萬噸,前進協調所也表示,萬一真的最壞的狀況發生,這些水量預估造成下游水位上漲1公尺以內。而林保署9人特遣隊今(8)日安全下山,回想在堰塞湖的環境呼吸困難,隊員直呼有如末日。
-
預知災難紀事: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事件【我們的島】
|環境9月23日下午兩點三十分,位於花蓮縣萬榮鄉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在樺加沙颱風帶來的豪雨中發生溢流,導致潰壩,狂暴的泥流沿著溪床宣洩而下,硬生生沖斷了馬太鞍溪橋,洪水越過堤防,灌入街道,吞沒民宅與聚落,宛如末日般的場景,震撼全台。從堰塞湖成形到溢流,這場災難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
馬太鞍堰塞量體縮小 學者:需擔心上游「來水」
|生活馬太鞍溪堰塞湖蓄水量下降,湖水持續溢流,2日上午空勤總隊飛抵湖區,安裝「小型水位觀測浮標」,不過壩體土石鬆軟,直升機仍難以降落。學者指出,目前最大的威脅不是堰塞湖的蓄水,而是將來從上游來的水量,目前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仍維持紅色警戒,表示若要降級,需具備幾個條件。
-
花蓮堰塞湖壩頂持續下切 林保署:目前無滲流或管湧跡象
|地方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壩頂持續下切,目前高度降到86公尺,剩餘水量約700萬噸。今(26)日早上空勤直升機載著監測人員到堰塞湖上方空勘,要評估再安裝水位計的可能性。從空拍畫面能看到,雖然堰塞湖面積縮小,但溪谷還是不時在崩塌,而且野溪也不斷向湖裡注水。前內政部長李鴻源示警,要留意「管湧現象」可能再釀災。林保署回應,目前還沒有發現滲流或是管湧跡象,會持續監控。
-
馬太鞍溪堰塞湖為何潰壩?監測團隊告訴你【訪問全記錄】
|環境馬太鞍溪堰塞湖9/23先溢流再潰壩,重創花蓮縣光復鄉。林業與自然保育署及內政部委託陽明交大及台大團隊,從七月起持續監測堰塞湖、模擬致災範圍,也規劃溢流時的撤離計畫。 公視新聞實驗室訪問到團隊中,負責監測的陽明交大防災與水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林志平、研究員李國維,以及負責撤離範圍評估的台大土木系教授游景雲,並整理列出採訪原始問答。
-
堰塞湖溢流簡訊廣播遭質疑 檢方分案查有無人為疏失
|生活馬太鞍溪堰塞湖,截至25日上午為止的監測數據,溢流後蓄水量只剩12%。目前災區正展開家園修復,對於事發初期是否收到警報簡訊,在地居民有人說有,也有人說沒有,是否聽到廣播也反應不一,還有人對水勢來襲預警以及啟動撤離的反應不盡相同。
-
是溢流、潰壩還是潰堤? 馬太鞍溪堰塞湖形成始末一次看
|社會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昨(23)日兩度溢流,不僅沖斷馬太鞍溪橋,大量溪水夾帶泥沙淹進光復鄉市區,造成十多人死亡、逾30人受傷。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水淹進光復市區是因為溢流、潰壩還是潰堤?堰塞湖致災前有任何有效的應對方式嗎?
-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壩頂溢流 大水灌市區淹達1層樓高
|地方花蓮馬太鞍溪的上游堰塞湖受到颱風影響,水位持續上升,今(23)日下午2時許,出現壩頂溢流,大量洪水沖向下游,沖斷馬太鞍溪橋,在場監測的工程人員立即開車撤離,但溢流又急又猛,還沖向下游的光復鄉等地,街道出現淹水,淹到幾乎有一層樓高。而台東縣也有類似狀況,包含太麻里溪多處溪水暴漲,市區部分鄉里也出現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