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扶基金會
-
家扶調查弱勢家庭居住狀況 每人平均僅5.92坪使用空間
|社會家扶基金會今(21)日公布弱勢家庭居住狀況調查,發現每人平均僅有5.92坪使用空間,有超過七成屋況差,過半數設備不良,導致成長中的孩童沒有學習空間,也影響睡眠品質和身心狀況。
-
兒少詐欺8年來增加3倍 手機遊戲變犯罪工具
|警政署統計發現,囡仔、青少年去予人詐騙的人數,8年內就增加3倍,詐騙集團利用手機仔遊戲共in騙錢,甚至愛囡仔翕一寡赤身露體的相片,閣吸收這寡囡仔來做共犯。教育部強調,會繼續和警政署合作,加強防治輔導和宣導。(新聞標題、導言為台語文)
-
兒少遭詐欺人數8年翻3倍 手遊、網拍等成詐團犯罪工具
|社會警政署統計發現,兒少被詐欺的人數8年之間竟然翻了3倍,還發現詐騙集團會利用手機遊戲釣魚、騙財、數位性剝削,甚至吸收兒少成為車手。對此,教育部強調,會持續與警政署合作,加強防治輔導及宣導,強化兒少反詐意識。
-
台東寄養家庭高齡化 盼新血加入助每年百位寄養兒
|社福人權台東縣每年有100多位因為家庭功能喪失需要寄養的兒童,其中包括3成左右的身心障礙兒童;但台東縣寄養家庭逐漸邁入高齡化,急需新的寄養家庭投入照顧這些兒童。縣府和家扶中心2日舉辦召募分享會,希望引進青年家庭接手擔任寄養的服務。
-
家扶調查兒少數位足跡 近半數不知社群隱私設定位置
|社福人權家扶基金會公布「兒少數位足跡調查」報告,半數兒少不知道社群和網路平台隱私設定位置,將近4成兒少表示,家長從未和他們討論過網路安全的話題。兒少因數位足跡影響,身分遭盜用或敏感資料曝光,遭被威脅、被肉搜,還有兒少性影片外流。
-
家扶調查近半數兒少不懂數位足跡 「以為刪文就不會留紀錄」
|文教科技家扶基金會今(25)日公布「兒少數位足跡調查」,發現逾8成兒少會使用社群媒體,但近半數不曾聽過「數位足跡」,並認為可在網路上公開自己的照片、姓名等個資,且只要刪除貼文就不會留下紀錄。諮商心理師建議,家長應主動關心孩子使用網路情況,建立社群使用規範,以免孩童受騙。
-
家扶基金會表揚自強兒少 總統賴清德到場鼓勵
|社福人權家扶基金會長期扶助需要幫助的弱勢兒少,今(16)日特別舉辦自強兒少的表揚活動,支持這些包括身障等情況的兒少勇敢向前,總統賴清德也到場鼓勵這些兒少努力實現夢想。
-
7成需安置兒少曾遭虐待、忽視 社福團體盼招募700戶寄養家庭
|社福人權衛福部統計,2023年新增寄養兒少的安置原因,受虐、疏忽佔超過7成最多,其次是家庭經濟困難。家扶基金會指出,政府近年來期待增加家庭式的寄養安置的數量,不過這幾年來受少子化、住家空間不足等因素,影響投入的意願。
-
家扶國內認養制度一度現缺口 調查:57%家長借錢因應生活
|社福人權近幾年因為通膨物價,原有資源不夠使用,使得家扶基金會長期推動「國內認養制度」,每童每月1000元的認養費,50年來首度在去(2024)年第2季,出現3000份認養費的缺口,所幸第4季歲末逐漸回穩。據家扶基金會做的問券調查,有近57%的家長得借錢來因應生活所需。衛福部回應,如果民眾有需要,可向各地公所申請急難救助金,另外還有食物銀行,期盼為所需家庭減輕壓力。
-
45%弱勢高中生曾想放棄升學 家扶邀民眾行動支持企業捐款
|社福人權今(17)日是國際消除貧困日,弱勢家庭的孩子很容易因為經濟因素放棄升學。家扶基金會公布一份調查顯示,現階段有31%的弱勢高三生畢業後預計投入職場;而選擇升學者,45%曾想放棄升學。為了幫助他們,家扶基金會發起民眾計步上傳做愛心的活動,希望累計4.8億步,再由愛心企業捐款,籌募扶助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