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禁止體罰兒童,台灣也將於近期公告民法修正草案,明定父母「不得對子女為身心暴力行為」。根據家扶基金會進行全台調查,兒少遭父母體罰比例高是在小學階段,大約17.9%,體罰的方式以維持姿勢最多,還有超過2成兒少遭拳腳相向。
有些兒少因為家庭環境或是疾病等因素,在小小年紀就得面對人生中的重大難關。家扶基金會為了鼓勵在逆境中,依然努力成長的兒少,舉行了年度表揚。今年遴選出23位自強兒少,無論是罹患疾病,又或者是家庭環境不好,他們都沒有因此放棄自己,勇敢面對困難。
兒少遭不當對待或原生家庭無力撫養時,寄養家庭是重要的避風港。長期致力兒少寄養安置服務的家扶基金會指出,多年來,供給與需求都難以平衡,呼籲更多家庭投入。
近期,陸續傳出有唐氏症少年買餐點,或是妥瑞兒看電影等類似事件,也讓特殊需求兒少的相關議題備受關注。家扶基金會公布最新調查,有8成以上的兒少,願意和特殊需求兒少交朋友,但卻有近6成兒少觀察,他們沒有什麼朋友,甚至有5成發現,他們會被取不好聽的外號。專家指出,針對特殊需求兒少,在落實共融教育同時,家長們也要採取比較接納的態度,鼓勵他們進行友善互動。
受到疫情衝擊,2年來許多弱勢家庭,容易因疫情因素無法上工,讓養家糊口更加困難。社福團體調查機構扶助的家庭中,超過7成,每月收入不滿2萬5000元,其中更有8成是由女性扛起家計,生活艱困。
現今物價壓力越來越重,不只對弱勢低收戶影響大,對於月薪3、4萬的上班族而言,生活負擔也不小,尤其北漂族每個月固定開銷包括房租或者房貸,還有伙食費、交通費等支出,每月能存下來的錢只剩幾千塊,如果還要扶養小孩或是負擔醫療費用,根本就入不敷出,不少民眾就大嘆自己已經落入貧窮線下。
台灣人口呈現負成長趨勢,但是家扶基金會指出,少年嫌疑犯的比例近年卻呈現上升趨勢,最近五年增加最多的是「詐欺背信」,這是因為青少年缺乏社會經驗及有急切的金錢需求,更容易遭到詐騙集團誘惑進而犯法。
家扶基金會長期扶助弱勢兒少,這當中有6成以上是單親家庭、1成是隔代教養的孩童。這些兒少,在小小年紀,要面對家中的經濟弱勢、照顧議題,或是自身的健康狀況等各種挫折和挑戰,卻不怕困難、持續向人生的逆境挑戰,因此家扶每年都會遴選全台的自強兒童,鼓勵他們勇敢奮鬥的精神。
家扶基金會今仔日表示,佇𪜶服務的個案內底,欲到一半的家庭照顧者有病疼的困擾,欲到兩成的序細,著愛負擔照顧厝內面的人的責任,對猶未轉大人的囡仔來講,是真大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