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疫情衝擊,2年來許多弱勢家庭,容易因疫情因素無法上工,讓養家糊口更加困難。社福團體調查機構扶助的家庭中,超過7成,每月收入不滿2萬5000元,其中更有8成是由女性扛起家計,生活艱困。
現今物價壓力越來越重,不只對弱勢低收戶影響大,對於月薪3、4萬的上班族而言,生活負擔也不小,尤其北漂族每個月固定開銷包括房租或者房貸,還有伙食費、交通費等支出,每月能存下來的錢只剩幾千塊,如果還要扶養小孩或是負擔醫療費用,根本就入不敷出,不少民眾就大嘆自己已經落入貧窮線下。
台灣人口呈現負成長趨勢,但是家扶基金會指出,少年嫌疑犯的比例近年卻呈現上升趨勢,最近五年增加最多的是「詐欺背信」,這是因為青少年缺乏社會經驗及有急切的金錢需求,更容易遭到詐騙集團誘惑進而犯法。
家扶基金會長期扶助弱勢兒少,這當中有6成以上是單親家庭、1成是隔代教養的孩童。這些兒少,在小小年紀,要面對家中的經濟弱勢、照顧議題,或是自身的健康狀況等各種挫折和挑戰,卻不怕困難、持續向人生的逆境挑戰,因此家扶每年都會遴選全台的自強兒童,鼓勵他們勇敢奮鬥的精神。
家扶基金會今仔日表示,佇𪜶服務的個案內底,欲到一半的家庭照顧者有病疼的困擾,欲到兩成的序細,著愛負擔照顧厝內面的人的責任,對猶未轉大人的囡仔來講,是真大的負擔。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五年兒少自殺通報人次,增加了3.7倍,而且從2018年開始,憂鬱傾向、罹患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比例,更是兒少自殺主因之一。家扶基金會呼籲,政府相關單位應該要建置定期的心理健康檢查機制,並重視心理健康醫療自主權,保障兒少人權。
台灣五月中後疫情三級警戒,不少家庭的經濟受衝擊,家扶基金會今天指出,其扶助的家庭,有高達6959戶的生活與收入受到影響,而這三個月和去年同期相比,少了三成五捐款。
本土疫情爆發後,兒虐通報案件比去年同期少了兩成多,兒福聯盟、家扶基金會擔心,可能會有隱藏黑數。因為疫情期間,孩童和家人相處時間拉長,以國外來說兒虐狀況是增加的,但現在學校停課,來自老師的通報數量減少,如果孩童遭遇不當對待,比較難被發現、救援。
疫情警戒持續,調查發現,家長育兒和工作壓力倍增,有53.5%的照顧者表示親子衝突增加,家扶基金會指出,由於學校是兒少保護通報的主力,但現在因為孩子沒有到學校上課而且將一路持續到暑假,憂心受虐黑數恐怕將會增加。全國各級學校配合延長三級警戒到7月12日,許多家長跟孩子長時間相處待在家,育兒面臨新挑戰,家扶基金會調查2323位有18歲以下孩子的家長,發現疫情下親子相處時間平均每天增加6.9小時,53.5
因為家庭環境因素,有些孩子無法享受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而是被迫要提前長大,承擔更多的家庭負擔。家扶基金會今年在全台遴選出23位自強兒童,他們有些人生長在單親家庭、隔代教養,或者是正在和罕病抗戰。但共通點都一樣,他們非常努力、勇敢面對困境,把生活中的辛苦,轉化為成長的養分,持續朝人生夢想前進。 家扶自強兒童王宥程說:「禮拜一到禮拜六都在做(復健),只有禮拜天沒有,我為了想要讓腳更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