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全國運動會由新北市主辦,一直在獎牌榜領先,直到最後一天才遭取得84金的台北市超前,在獎牌榜掉至第二名。賽後檢討聲浪四起,有議員認為,獎助金差很大,留不住好選手所以沒有好成績。但一場競賽的獎金恐怕不是單一因素,為了有更多的資源、更好的發展,不少選手在求學時期已遷戶籍。
台北市在全運會完成「總統獎」三連霸,其他縣市難望項背。新北市與高雄市的官員均認為,「統籌分配稅款」分配不均,是台北市以外的縣市,無法投入大量資源發展體育的主因。基層選手及教練也指出,「南北差異」在體育界各個細節都可以看出端倪,若沒有企業加碼挹注,短時間內難看到翻轉的曙光。
楊勇緯在東奧勇奪銀牌,他是由「台中柔道體系」所培育的選手。多位教練認為,體系能讓家長及選手明確看見未來,可以專注訓練。但建構體系並非易事,金錢、教練,可以說是缺一不可。
蔡明諺曾代表台灣出戰2016年里約奧運,本屆東奧無法搶下門票,年僅26歲的他,已決定退役、轉任教練。運動能不能當飯吃,是許多國內選手必須思考的問題。企業認養選手,讓運動員退役後可以到公司上班,在日本很常見。跟一筆過的獎金相比,部分選手想要的是創造運動風氣、吸引企業挹注,讓他們可以無後顧之憂,繼續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