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石滬技藝瀕臨失傳 青年返鄉替古老漁法注入新生命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全世界約有95%的石滬集中在澎湖,這項利用潮汐變化引魚入滬的傳統漁法,是當地最古老也最具代表性的生活智慧,但隨著現代漁業技術興起與人口外流,導致這項技藝正逐漸失傳。這樣的困境中,兩位青年返鄉學習,也為瀕危的文化資產帶來一線生機。
老匠師頂著烈日,趁著潮退,將一塊塊玄武岩堆砌成優雅弧線,這樣的技法是他畢生累積的經驗,但隨著年歲已高,懂得修滬的人也日益減少,直到兩位青年返鄉加入。
地方創生團隊創辦人曾宥輯說:「大部分我們這邊的澎湖小孩都是大學要去台灣念,我們那時候離開澎湖到台灣的時候,我跟馥慈都發現說我們很想回到澎湖,想做一些跟在地有關的事情,最後就因緣際會認識到石滬。」
他們展開石滬的調查與修復,今(2025)年更首次舉辦傳習生計畫,號召各地青年共同築滬,不僅學習傳統技法,也從實作中體會先民順應自然的生活智慧。
石滬傳習生吳玟靜說道,「玄武岩好重,但是也是蠻聰明的,他們都是利用漲潮的時候,把很多大石頭都搬起來了。」
傳習生的加入,為石滬的保存帶來新動能,然而,當計畫結束、傳習生離開,島上人力斷層依舊存在。但即便如此,他們仍懷抱願景、堅持行動。
紅羅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楊馥慈表示,「它(傳習生計畫)只要一直辦下去,這個人力就會一直流動,我很想要看到那個願景實現的那個階段,可是它必須要用很長的時間跟不同的方式方法,還有資源的引注去行動。」
雖然澎湖人口老化嚴重,也面臨石滬不再符合經濟效益的現實,但這些青年選擇用時間證明,他們修復的不只是文化資產,更是一段與海共生的珍貴記憶,也讓菊島的故事繼續被訴說、被看見。
許勝婕/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