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馬太鞍堰塞湖致災,防災體系存在那些缺口?【獨立特派員】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潰壩,短短數分鐘淹沒聚落,造成至少18人罹難。災情揭露的不只是天然災害的威脅,更暴露出政府防災與疏散體系的嚴重斷層——居民未接獲撤離簡訊、疏散指令遲緩,導致逃生不及。災後中央與地方互相指責,救援物資調度混亂;反倒是民間救援力量在第一時間挺身而出,承接災民最迫切的需求。

堰塞湖潰堤 洪水吞噬光復

2024年9月23日下午,花蓮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因豪雨溢流潰壩,大量泥水瞬間沖破北面堤防,直灌光復鄉市區。洪流來勢洶洶,短短數分鐘內沖毀橋樑、掩埋住家。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統計,截至9月29日止,災害已造成18人死亡、7人失聯、107人受傷。光復鄉民眾回憶,洪水襲來之快令人措手不及。王姓居民說:「廣播一喊快跑,五分鐘水就到了。」另一位黃姓店主則指著牆上的水痕感嘆,水深超過140公分,「整間店、幾十年心血全沒了。」

 

圖一:堰塞湖潰堤,洪水夾帶泥沙衝進居民經

 

預警系統失靈 撤離指令錯亂

雖然中央早在颱風登陸前便預警堰塞湖有潰堤之虞,但許多災民表示,實際接收到的撤離通知並不及時。受災戶王先生控訴,地方政府沒有採取積極行動,導致民眾錯估情勢。

前水利署長陳伸賢指出,台灣現行技術仍難以精準預測潰壩時機,唯有提前預警與落實撤離才能減少傷亡,「疏散是避災的唯一手段,問題在於如何確實執行。」

行政院長卓榮泰在災後視察時,質疑縣府撤離不力;但國民黨立院總召傅崐萁則反批中央決策錯誤,讓地方措手不及。災後的指責交鋒,突顯防災責任分工的混亂與斷層。

 

圖二:中央與地方相互指責,凸顯防災分工的混亂。

 

溝通落差 族人撤離延誤

馬太鞍部落的阿美族居民反映,災前說明會資訊不明,使部落長者未能理解潰堤風險。青年會長孫志文表示,即使有翻譯協助,長者仍誤以為只是「水會變大一點」,未意識到必須撤離。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語言與文化隔閡,成為族人錯失避災時機的關鍵原因之一。花蓮縣議員蔡依靜指出,災後多數族人無家可歸,只能暫居學校或親友家,後續安置問題急待解決。他強調,即使人力有限,但大家仍在努力救災。

 

救災動員遲緩 地方自力重建

洪水退去後第三天,重型機具陸續進駐光復鄉,居民、志工與國軍協力清理淤泥。花蓮縣政府建設處長鄧子榆解釋,首要任務是清除泥沙、恢復道路通行,並設置垃圾與淤泥暫置場。不過,地方資源有限,部落多靠自力救災。太巴塱部落居民表示,政府物資遲遲未到,只能拜託民間挖土機開路、自己尋找食物,「我們只能靠自己」。另一名居民無奈表示,家園被污泥覆蓋,只盼「快點整理出一條活路」。

 

民間力量接手 溫暖接力救援

面對龐大的災後需求,民間團體迅速投入救援。志工團體在臨時安置所架起「主動廚房」,提供數千顆熱水餃與物資;書店老闆林群自掏腰包購買圓鍬、鋸子與玩偶,「大人要鏟泥,小孩也要被安慰。」

好人會館負責人黃榮墩認為,災後物資需求會隨時間變化,初期集中、後期卻常被忽略,「真正需要大量物資進來時,反而是大家熱情退卻的時候。」他呼籲社會持續關注重建過程,不讓善意隨時間消退。

圖三:民間團體自發性籌措物資,投入救援。

 

災後省思 預警與責任的警鐘

這場洪災讓花蓮光復鄉滿目瘡痍,也暴露出防洪與預警體系的脆弱。陳伸賢強調,當科技無法精準預測災害時,制度設計與人力動員才是關鍵。災民黃先生則直言,「政府失能、治山防洪失敗,中央與地方都在互相指責。」

專家呼籲,未來應建立跨部門資訊整合與族群溝通機制,確保預警落實到最末端。對花蓮居民而言,重建不僅是清除淤泥的工程,更是對防災體系的一次深刻檢驗。洪水退去後,留下的不只是泥濘,還有制度必須面對的警示。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