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大富社區整合資源人力 廢校據點照顧長輩弱勢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近日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滾滾泥水衝入光復市區,居民生活受到嚴重衝擊,大家都在問這場災難過後社區怎麼走下去?但在這片土地上,我們也看見希望的種子,前段時間《在地旅行》走進花蓮光復鄉的大富社區,看見一群人默默守護家鄉、用心陪伴長輩,打造一個讓人安心安老的地方。
從日治時期到光復後的台灣,大富社區居民多以蔗農為業,雖然昔日生活情景已遠去,但在社區團體積極整合資源,利用廢校空間經常舉辦活動,讓長輩仍得以聚會,顯身手砍洗甘蔗,延緩機能老化。
花蓮大富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陳月琴說:「阿嬤妳這枝很漂亮哦,這枝待會兒讓他們啃甘蔗吃,我都挑比較漂亮的。」
在廢校的另邊教室,有群人在這裡默默陪伴地方弱勢,早婚或早育的少女或迷失人生方向的婦女,都在這裡學到織布文化的手作技能,重新站穩再出發。
啄木鳥全人發展協會總幹事彭伯華表示,「就是各式各樣的編織,從織娘的公益看到文化的精髓,因為只有用舊的織布是沒有辦法往下走的,所以我們德米路要它們成為商品,能夠走得進去主流社會。」
人口外移的大富社區,留下來的多是高齡長輩,但也沒因此阻絕和外界的接觸,大富車站每日仍有幾班區間車進出,讓偏鄉留存農村再生的生機。鄰近佔地1250公頃的平地森林園區,也被納為社區創生優勢,讓停留者和居民一樣,觀賞壯麗的花東縱谷。
花蓮大富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陳月琴指出,「要做對的事,然後你就是永續做下去,既使沒有人潮的時候,我們把自己的社區整理得乾乾淨淨,美化得很好。」
社區團體攜手整合人力和資源,讓「在地安老」不再是口號。在缺乏青年的超高齡社區中,取而代之的中壯年族群,憑藉著熟齡同理心和人生經歷,成了社區堅定的中間力量。
蔡思培/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