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擬擴增竹科用地 環團建議先盤點閒置工業區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國科會提出「新設科學園區政策環評」,並表示要鞏固科技產業領先地位,需超前部署規劃至2050年,再新增產業用地2000公頃。但環團批評,部分園區出租率低,現在又要擴增用地,等同是漏洞未補又挖新洞。
台灣半導體總產值2023年達4.3兆元,全球僅次美國,為鞏固科技產業領先地位,國科會規劃擴增用地,預估2036年新增1000公頃,2050年再增2000公頃,相關政策環評內容,下午在環境部討論。
國科會副主委蘇振綱說:「全球在AI半導體、相關未來科技產業發展趨勢之下,對於用地的需求,仍然有持續旺盛的需求。」
國科會指出,積體電路先進製程複雜度與設備密度大幅提升,需預留大面積基地,初估一個世代,含廠房、附屬設施等需要250到300公頃用地,總面積則達到500到600公頃,目前希望預留支撐3到4個製程世代的產線擴充。
國科會簡報人員表示,「避免因為用地不足而喪失設廠機會。」
但環團在會前來到環境部抗議,指出包括銅鑼、宜蘭與二林科學園區等,都是已開發卻租不出去,甚至有的面臨水資源不足窘境,諸多問題尚未解決,如今竟想擴大開發面積。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研究員林政翰說:「面對這樣的缺失,顯然國科會粉飾太平,那這個就產生了一個你漏洞還沒有補,又挖新的洞,還挖了一個超級大的洞。」
環團不滿本案提及用地需求,是因為要推動桃竹苗大矽谷等計畫,將讓當地居民再陷被圈地的恐慌與惡夢。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棲地保育專員陳祺忠表示,「晶圓跟AI產業已經被賣給美國了,面對現實吧,不要再一直炒作土地,然後讓我們的在地的鄉親需要受害。」
環團要求應優先使用已開發及受汙染的褐地,針對政策環評的意見徵詢,環評大會最後決議,應盤點鄰近地點工業區閒置、未出租與利用狀況,優先檢討活化利用工業用地,與評估遭汙染土地新設園區的可能性。
蔡思培/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