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印度神經學家曾出現嚴重焦慮、幻覺等症狀,嚴重時甚至還被送進封閉式精神病房,並陸續被診斷為憂鬱症、思覺失調症,直到最後他才得知自己罹患的應是躁鬱症。如今,研究精神疾病成為這名學者一生的使命,也讓他得以從中了解自身情緒、自我救贖。
印度神經學家伊姆提亞茲‧札法(Imtiaz Zafar)是邦加羅爾國家精神衛生與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然而在大約10年前,他曾是在此接受治療的患者,飽受精神疾病之苦。
根據科學期刊《Nature》刊登文章,夢想學醫的札法在大學就讀生物技術相關學系期間,因背負巨大的學業競爭壓力,開始出現極度焦慮等症狀,被認為是罹患憂鬱症的前兆。
札法表示,到了攻讀博士學位時,自己的心理狀況每況愈下,並開始幻想實驗室同事試圖破壞他的研究;在母親過世後,幻覺更頻繁出現,「有時,我會四處尋找母親,以為她還活著,然後她是被家人和同事殺害的念頭就會在我腦海中閃過。」
隨後札法被診斷患有思覺失調症,並送進封閉式精神病房,但他當時認為自己罹患的是憂鬱症。在出院後的3年間,札法陷入低潮、臥床不起,直到成功說服醫師開出抗憂鬱藥物後,病況才出現好轉,他也在重返學界後開始進行精神障礙相關研究。
不過,札法2021年赴美從事博士後研究時,又被當地醫師診斷為躁鬱症。從憂鬱症、思覺失調症到躁鬱症,不斷改變的診斷結果,成了札法投入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和生物資訊學等研究的契機。
「如果沒有罹患躁鬱症,我就不會知道這麼多。」札法解釋,對這些精神疾病的誤解太常見,深入了解精神疾病,除了協助他應付自身情緒起伏,也讓他感到有能力幫助其他患者。目前札法正在研究抗精神疾病藥物在大腦細胞的作用,期望研發出更有效的藥物。
札法透露,由於精神疾病常常被貼上污名標籤,有時他也會擔心被周遭的人評判和排斥。他也認為,若自己的病況能早點被正確診斷,就不會浪費近10年的學術生涯。
即使如此,札法仍說:「就像糖尿病或高血壓一樣,精神疾病只是一種病痛。」意識到自己其實一直與躁鬱症共存後,他認為只要保持積極心態、坦誠面對病情,就能朝夢想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