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去(2022)年7月遭到嫌犯山上徹也槍擊死亡。經過半年的精神鑑定後,檢方認定他必須負擔刑事責任,今(13)日以殺人跟違反槍刀法罪嫌起訴。不過山上的犯行,因身世引起同情,有民眾網路連署要求減刑,甚至還捐款給他,累積超過百萬日圓。
林秉樞2021年對民進黨立委高嘉瑜施暴案,檢方依妨害祕密等8罪起訴,檢方具體求刑3年,全案歷經9個月審理,新北地院今(30)日宣判,林秉樞依傷害等13罪,判處2年10月徒刑,其中傷害罪8月徒刑不得易科罰金,其餘12罪加總判處2年2月徒刑,均可易科罰金,全案可上訴。
2019年發生的台鐵刺警案,促使監護處分制度受到高度關注並完成修法,除拉長監護期間外,次數也得以不斷延長。然而,監護處分修法卻也留下諸多問題,例如犯罪情節輕微一旦連結到監護處分,法律效果是否符合比例原則?此外,監護處分如何符合正當程序之要求,都是社會安全網有待完善的未竟之路。
精神醫學已經有足夠的技術,透過磁振造影就能看出思覺失調症的腦部病變區域,並且與其他精神疾病做出區別。 透過在 AI 平台上傳腦影像,能夠找出精神疾病造成腦損傷的區域,診斷精準度超過90%,未來如果應用在診斷精神疾病,就能更精準確認腦是不是生病了。 以司法精神鑑定而言,美國很早就開始利用大腦影像作為法庭證據,判定失智症。如果能讓技術成本降低,累積更多的樣本資料,透過科技辨別思覺失調症是
我國近年來陸續發生受矚目的司法精神鑑定刑案,攸關判決的精神鑑定報告,到底是怎麼進行,是否有改善空間?引發各界討論。醫師也說,鑑定報告固然重要,但也認為法官不該過度依賴,應該要回歸到法官身上,在審判時能夠融合醫界見解。 持刀刺死鐵路警察的鄭姓嫌犯,一審獲判無罪,如今二審大逆轉,改判17年有期徒刑,無罪變有罪的原因之一,就在於醫療團隊對被告做的「精神鑑定報告」。不過,這份攸關判決的鑑定報告到底如何進行
頂年7月發生一件嫌犯刣死鐵路警察的案件,本底一審判嫌犯無罪,毋過二審改判嫌犯愛關17年,關煞閣愛強制監護5年。家屬聽著這判決,認為勉強猶閣會當接受;毋過替一審做精神鑑定的醫生認為,二審的鑑定報告是有問題的。 前一晚緊張到徹夜難眠,鐵路警察李承翰的媽媽,得知殺害兒子的鄭姓被告,二審被改判17年徒刑,儘管沒有達到預期結果,卻有稍微感到欣慰,只是想起逝去的先生,心裡不免有些感傷。 翻開一家人出遊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