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場販售雞蛋非籠飼比例約3成 農業部盼逐步推動友善飼養趨勢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為了確保動物福利,歐盟在2012年起禁止格子籠雞蛋,動物社會研究會也持續倡議十多年,希望改為能讓雞隻自由活動的友善飼養,目前消費市場的籠飼蛋與動物福利蛋比例,約為7比3,農業部表示,友善飼養是趨勢,但不會一下子禁止,還是希望逐步改革。
不讓蛋雞一生被關在狹小籠內痛苦產蛋,動物社會研究會從歐盟廢除格子籠飼養的十多年前開始倡議,飼養要讓雞隻自由奔跑,符合天性,儘管國內尚未走到廢除籠飼這一步,但動社表示消費市場已有鬆動。
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表示,「消費市場的比例大概是7比3,大概目前為止有3成是友善飼養的雞蛋。歐盟也一樣,他們經過了30、40年的這個努力,到最後其實格子籠的蛋再也沒有消費者願意買。」
將友善生產的動物福利蛋第一個擺上架的大型量販店表示,7年前佔比只有4%,努力至今已達30%,證明消費者如果知道雞蛋背後生產代價,會願意做出不一樣的消費決定。
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蘇小真指出,「你會發現其實台灣人大部分都不知道,雞蛋生產背後原來是如此殘酷的。因此改變認知就可以改變行為,能夠去促進市場上面的轉型,同時間也會帶動台灣產業鏈的升級。」
買動福蛋買的是人道生產方式、防堵人畜共通疾病等更多價值,不過農業部也坦言,友善飼養比例佔整體只有5%,轉型之路仍有困難。
農業部動保司長江文全提到,「轉型的過程中可能會影響到,因為你有短期沒有收入,生活上跟生計上銜接,是他們一些比較猶豫的一個點。」
要改變觀念、設備,還要接受暫時沒收入,3大困難讓雞農卻步。農業部表示不會直接禁止格子籠,更傾向從消費端的選擇來驅動生產端改變,轉型勢在必行,但得逐步推動。
洪詩宸/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