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補助老舊雞舍轉型成功 產蛋率近9成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2、3年前台灣大缺蛋,當時對外希望進口雞蛋緩解蛋荒,對內希望推動老舊蛋雞場轉型,政府也提供經費輔導農民。農業部今(3)日公布成果,成功轉型雞舍,產蛋率提升到接近9成,不過也坦言,願意轉型的雞舍只有10%。
傳統蛋雞生產採籠飼,雞擠在狹小空間,排泄物掉落地面、環境髒臭,彰化北斗有牧場決定轉型,改成平飼,讓蛋雞在空間解放,可以飛更遠、跳更高。
牧場場長張建豐表示,「發現我們家的雞每一隻都像運動員一樣,我們雞蛋的品質,又往前跳升了一大步。」
翻新傳統雞場,也有負責人投入資本,將其升級成智能化的水簾雞舍,可調節溫濕度,掌握雞隻進食量,讓還沒長大的蛋雞,也就是蛋中雞能更加頭好壯壯。
蛋中雞場經理張守忠說,「夏季的時候,它可以維持牠的採食量,在冬季的話,它可以預防疾病的入侵。」
農業部指出,70日蛋中雞因此增重45克,達838克,提升未來產蛋能力,另外蛋雞在水簾舍的產蛋率比傳統雞舍提升13.6%,達到近9成,助農民月收增加15萬元。雖然好處多多,但興建水簾舍動輒2千萬起跳,政府最高補助1千萬,農民也要自掏腰包千萬元。
農業部畜試所長黃振芳回應,「投入的農民確實不多,就是大概有20戶到30戶左右,10%左右到水簾這個階段,90%算是比較傳統。」
養雞協會坦言,老舊蛋雞場改建是打掉重練,蓋新建物會引發鄰居抗議,重新申請、建造到拿到許可,則曠日廢時,讓老農卻步。
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理事長邱時恩表示,「要歷經好幾年,幾年中間那農民要怎麼維持生計呢?」
農業部2023至2025年投入10.5億元協助養雞場改善設備、加速淘汰寡產蛋雞等,今年最後1年還有一兩億元經費,農業部仍呼籲蛋農申請,強調更新設備,較能因應更極端的氣候與疫病挑戰。
姜筑/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