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3百年前漢人開墾重要圳道 北巿「霧裡薛圳」獲列巿定古蹟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台北市文資審議會今(26)日決議通過,將位於台灣大學旁的「霧裡薛圳第二支線明渠」,列為市定古蹟。當地里長表示,這條「霧裡薛圳」創建300多年,比瑠公圳還早,是當年漢人開墾台北盆地重要的圳道設施,列為古蹟後,未來可作為學校環境教育一環,也可藉此珍惜在地歷史。

這條位在台灣大學旁、溫州街45巷的水圳,叫做「霧裡薛圳」,是台北盆地內最早有紀錄的水圳,因近期周遭要進行都更,當地民眾憂心水圳遭破壞,提報為市定古蹟。26日台北市文資審議會決議通過,並訂為「霧裡薛圳第二支線明渠」。

台北市大員水文化復興協會理事郭麗雪表示,「這條原始的母親河都不見了,所以這聚落經過多年的文化資產保存下的話,好像就失去了一個根一樣。」

台北市大學里里長吳沛璇指出,「民眾就很擔心說,里長,這個都更之後,這個水圳會不會被蓋掉呢?是300年的水圳,我們就看不到了。」

當地居民表示,這條霧裡薛圳建造於西元1724年,比瑠公圳還早,霧裡薛圳因水源取自霧裡薛溪、也是現今景美溪而得名。

「霧裡薛」是平埔族語美麗的意思,當時主要灌溉台北平原西側的農田,為漢人開墾台北盆地最重要的圳道設施,因此文資委員認為,雖然水圳僅殘存一小段,水源周邊也非原貌,但其水資源仍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

台北市文化局專門委員邱稚亘說明,「我們會請所有權人,或是開發的實施者,即使周邊有開發行為,但是這一個明渠段的監管保護的狀況,其實都還是會在《文資法》的管制之下。」

當地里長強調,霧裡薛圳承載了300多年的歷史,也是少見未加蓋的明渠,擁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如今更是見證當地作為低碳社區發展的指標,未來不僅可當作學校環境教育一環,也可藉此珍惜在地歷史。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