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廢棄物變環保建材 興大用香蕉假莖成分製成泡棉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香蕉的假莖,以往都被農民視為廢棄物丟棄或焚燒。國立中興大學森林系師生團隊經過2年研究,發現假莖中的短纖維經過處理後,可轉化為「生質多元醇」,可製成泡棉與綠色建材,不但無毒,隔熱防撞效果更好。
從袋子裡一抓一大把,這些是破碎烘乾後的香蕉假莖,以往被視為農業廢棄物,丟棄後容易造成蟲害與汙染。但國立中興大學森林系歷經2年研究,發現香蕉假莖中的短纖維,加入硫酸液化處理後可轉化為生質多元醇,可製成PU發泡體,作為綠色建材。
中興大學森林系學生董浩悅表示,「假莖其實我們依照纖維的尺寸來說,有長纖維和短纖維,短纖維就是最沒有用的,其實也可以看到它慢慢越來越稀,到時候會呈現黑色像那邊的樣子。」
PU發泡體俗稱泡棉,傳統建材多添加甲醛成分,香蕉假莖製成的PU發泡體,不但天然無毒,隔熱防撞效果更好。
根據農業部統計,台灣每年香蕉產量約35萬公噸,99%以上內銷,約產生出100萬公噸假莖;興大森林系學者評估,若全數投入綠色建材,可產製出600萬公噸生質多元醇,足以提供台灣建築產業所需。
中興大學森林系教授陳奕君指出,「在建材的部分可以用在輕質板材或者是衣櫃,像輕質板材來講,可以使用在天花板、一般的汽車坐墊或是沙發坐墊,然後還有其他緩衝的材料、包裝材等等。」
目前香蕉假莖轉化的生質多元醇,已知可用在建材中的泡棉、天花板、衣櫃、桌面,未來還可應用在汽車坐墊、沙發、進出口花卉包裝等材料,這項研發近期獲得綠色化學創意競賽大專組金獎,也開啟農廢變建材的嶄新觀點。
姜筑/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