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營養午餐資源、品質不均 《學校供餐法》將立法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學校供餐法》草案即將進入立法程序,希望改善各地供餐資源不足、品質不均、標準不一與專業人力短缺等問題,然而全國超過200萬名高中職以下學生在校用餐,最直接受影響的使用者「學生」卻始終沒能參與。今(10)日立委邀請學生代表表達意見,認為即便校內有營養午餐委員會,但學生幾乎無法接觸,也不清楚委員會的作用,形同虛設。
營養午餐專法立法延宕超過5年,導致營養、安全及人力問題難以解決。學生認為,各校食安處理標準不一,難以保障學生權益。
台北市立復興高中3年級學生余珮君認為,「要保障學生吃飯的品質跟我們的安全,因為其實現在還有很多狀況是餐桶裡面會出現一些小動物,學生並沒有一個很正規的申訴管道,得到的答覆都是『那只是意外』。」
《學校供餐法》草案即將進入立法程序,只是面對各地供餐資源不足、品質不均、標準不一與專業人力短缺等問題,全國超過200萬名高中職以下學生,最直接受影響的使用者卻始終缺席。
立委質疑,若學生聲音無法被聽見,長期被排除在政策討論外,該如何反映實際問題?
桃園建國國中7年級學生蕭鈺儒表示,「雖然我知道學校有營養午餐委員會,但坦白說身為學生我們很少有接觸的機會,甚至不了解它實際的狀況在做什麼?如果能讓學生也參與意見回饋的機會,我相信這個可以更貼近我們所希望的需求。」
根據統計,六都學校每日產生的廚餘平均高達1公噸。民間團體呼籲,決策應納入業者與營養師,學校應統一營養標準並增聘營養師與廚工,以提升學童飲食健康。
台灣桃湛公民培力協會專員張哲旻指出,「現在營養午餐它沒有一個全國的專法,導致它的規範不一樣,像是在每一餐多少錢不一樣,那內容是不是需要含有標章的食品或是很多的加工食品,現在全國也沒有統一的規範。」
針對立法院教文會有立委質疑,為何始終不見行政院版本草案?
教育部回應,去(2024)年11月就已把草案送院,沒想到一個月後財政收支劃分法通過,必須討論未來中央及地方政府應如何分攤經費,包含原有的74億元加上立法後可能新增的26億元,教育部也承諾將盡快和地方政府洽談。
劉怡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