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西洋鯖魚遭過度捕撈 英《好魚指南》下修食用永續等級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英國新版《好魚指南》近期指出,挪威、英國等國近年對北大西洋的鯖魚過度捕撈,導致鯖魚出現枯竭現象,因此將其永續等級下調,並建議改吃鯡魚與沙丁魚,以維護海洋資源。台灣雖然也有本產鯖魚,但民眾吃在地鯖魚的習慣並不普及,主要還是以進口鯖魚為食用對象,而進口鯖魚中即有高達84%來自挪威。
英國今(2025)年新版的《好魚指南》(Good Fish Guide)中,原先被認為是永續海洋選擇的鯖魚,因英國與挪威過度捕撈面臨枯竭危機,因此將中層拖網捕獲的鯖魚評分從3級降為4級;繩釣方式捕獲的鯖魚也被從2級降至3級。
《好魚指南》是英國最具代表性的「海鮮選購指南」,該指南將魚類分成1至5級,數字越小代表對環境越友善,並建議餐飲業與超市只引進1至3級的海鮮。目前全球多國都有由民間推出的類似指南,希望能藉此讓海洋資源永續發展。
發布《好魚指南》的英國海洋保育協會指出,過去4年北大西洋鯖魚的捕撈量平均超量了23%,且挪威、冰島、法羅群島以及英國等地區,從2009年以來的總容許捕獲量(TAC)也一直都高於科學建議,近4年的TAC更是高出建議值39%。
《好魚指南》負責人摩爾(Alice Moore)表示,「鯖魚曾經是永續海洋的選擇,如今卻陷入衰退的情況,令人憂心。」呼籲英國與其他國家根據科學建議調製整捕撈限額,並建議消費者改食用鯡魚與沙丁魚。

台灣市面上常見的鯖魚可分為花腹鯖、白腹鯖與大西洋鯖,其中台灣海域所產的鯖魚為花腹鯖與白腹鯖,在台灣的《台灣海鮮選擇指南》中被列為「建議食用」;市面上常見的進口鯖魚則被列為「斟酌食用」。
根據農業部與漁業署資料,台灣民眾吃在地鯖魚的飲食習慣並不普及,本產花腹鯖的捕獲量雖然有7.7萬公噸,但多數都被拿去做成魚餌或是出口;而2023年台灣進口的挪威鯖魚量為9755公噸,佔鯖科總進口量的84%。
李彥穎/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