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太平島發現221綠蠵龜卵窩 預估產3.5萬隻幼龜為歷年最多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去(2024)年5月到9月,海洋保育署在南沙太平島調查,發現觀察的116日中,共記錄到141隻母綠蠵龜上岸產卵,累計221個卵窩,如果以一窩70顆以及大約70%的孵化率推算,預計1年可以3.5萬隻的幼龜,為歷年最多。
夜晚母綠蠵龜靜靜的產卵,這裡是南沙的太平島,終年高溫,海保署的研究團體不只觀察產卵,也注意到白天的岸邊不時出現海龜交配行為。產卵母龜都是綠蠵龜,記錄到最小體型產卵個體,背甲曲線長度84公分,判斷有大量年輕母龜,首次加入產卵行列。
海委會海洋保育署海洋生物保育組長羅進明表示,「整個人為的破壞或是干擾,會比一般本島或者其他地區來的少,牠整個上岸的隻數多,產卵的窩數也多,孵化率也高,所以是一個很好的海龜重要棲息環境。」
海保署在去年5月到9月,期間116天,記錄到有141隻母綠蠵龜上岸產卵,共有221個卵窩;其中北岸141窩,南岸80窩。因為北岸地貌維持自然樣態成為首選,南岸的東、西兩端,為沙灘後有植被的地形,適合上岸,可是中段有碉堡等設施,不利上岸。
海洋大學海洋生物所名譽教授程一駿指出,「他的位置是北緯10度,也就是所謂的赤道帶,屬於終年高溫,適合海龜上岸產卵,這邊就是終年都有海龜上岸,他不是退潮,環礁露出來不能上岸之外,幾乎每日晚上都會有海龜上岸生產。」
海保署推估,221個卵窩如果以1窩70顆、大約70%的孵化率推算,預計1年可以有3.5萬隻的幼龜,為歷年最多。不過因為存活率平均只有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由於成龜會回到自己出生的海灘產卵,推估約20年後,至少會有35隻返島生產;未來調查數據也將納入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海龜專家小組年度區域報告,提升台灣國際保育能見度。
姜筑/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