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研究:梵谷《星夜》漩渦排列 恰巧符合流體力學理論模型

(圖/法新社)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國外研究發現,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鉅作《星夜》(The Starry Night)上14個漩渦的大小、相對距離及強度,符合流體力學定律中,渦流相互碰撞後由大轉小的統計模型,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則不得而知。

CNN報導,法國和中國物理學家對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的畫作《星夜》(The Starry Night)進行分析,測量畫中14個主要漩渦的大小、相對距離及強度,並和流體力學理論預期的數學尺度進行比較。

研究發現,這些漩渦符合柯爾莫哥洛夫的紊流理論(Kolmogorov’s theory of turbulence),這套理論以液體、氣體的流動速度波動與其能量耗散速率間的數學關係,大致推測渦流相互碰撞和作用時,能量從大渦流轉移到小渦流時如何遞減。

過去就有研究討論《星夜》的繪畫筆觸有「紊流」的神韻,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紊流」指一種較不規則波動的流體運動,如大氣與洋流、暴風雲或煙囪冒出的煙霧等都是紊流。

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黃永祥舉例說明,看著河水流淌時,會在表面看到漩渦,這些漩渦不是隨機的,而是以特定的模式排列,且可以透過物理定律來預測。

美國紐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天體物理科學系的博士後研究員貝提(James Beattie)認為,畫作實際上並沒有移動,無法精確測量紊流,但《星夜》與紊流的統計模型相符,可能表明此研究的統計方法和工具沒有科學家想像的那麼精確。

《星夜》是一幅1889年繪製的布面油畫,為梵谷在割傷左耳、住進法國普羅旺斯地區一間精神病院後的作品,描繪了該院朝東的窗戶所看到的夜晚景色。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