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台灣手語列入國家語言 對聾童保障仍需更多配套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9月23日是「世界手語日」,台灣在《國家語言發展法》也把台灣手語正式列入國家語言,讓聽人學童可選修台灣手語,上午有學者在座談會指出,目前學手語的人還是不多,而《國家語言發展法》是針對聽人學生,對聾童的手語學習保障不明顯,需更多配套支持。

引薦美國聾網紅以及德國聾網紅前進總統府,推廣台灣觀光及認識台灣聾人社群,台灣第1位取得美國聾教育博士的顧芳槐為提升台灣手語而努力。

手族文化村工作室創辦人顧芳槐表示,「台灣我們會把聾教育放在特教裡面,但是在美國我們把聾教育和特教分開,因為聾教育對於特教來說,聾教育其實就在解決語言上的問題。」

爸爸顧玉山是聾人,是台灣手語教父,顧芳槐指出,《國家語言發展法》把台灣手語納入國家語言是好事,但嚴格來看,法令針對聽人學生,對聾童手語學習保障不明顯。

顧芳槐指出,「目前為止,我們法令並沒有針對我們0到6歲,甚至是我們聾學生,他們在學手語這一塊去推動、去幫助他們,去有一些配套讓他們學手語。」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指出,使用手語母語的聾人相對在減少,目前學手語的聽人也真的不多。

手語翻譯員丘安說道,「現在大學社團(手語社)真的都已經萎縮了,甚至都已經倒社了,所以要回去看學弟妹都看不到了,越來越多新面孔是CODA(聾父母生的聽小孩)這個族群。」

基金會表示,中小學本土語可選修台灣手語,但缺師資,選修學生也不多,而回到一般生活,最不想看到的是手語沒能成為有效溝通的工具,損及聾人權益。

現在加入公視會員,除了有專屬推薦新聞,還有機會免費喝咖啡!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