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陳鎮東25年前預測日本海深水缺氧 蟬聯亞澳海洋學者第1 、晉升全球第7

(圖/中山大學)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美國史丹佛大學每年會統計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名單,而在今年的海洋學者名單中,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約聘研究講座教授陳鎮東以研究全球碳循環,蟬聯亞洲、澳洲區第1名,其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也從去(2023)年的第8名晉升至全球第7名。

美國史丹佛大學每年會依據文獻資料庫Scopus論文影響力數據,根據不同領域分別列出「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統計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名單。

其中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約聘研究講座教授陳鎮東,不僅蟬聯亞洲、澳洲區海洋學者第1名,其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也從去(2023)年的第8名晉升至全球第7名。

中山大學說明,這項排名根據綜合指標對全球1萬5542位海洋學者進行評比,意味著學者必須持續發表論文,因此被認為是較客觀的評比。

陳鎮東於1981年赴南極研究。(圖/中山大學)

陳鎮東為全球碳循環及生態研究方面的知名學者,研究範圍遍及三大洋及南、北極,曾獲得生態學領域最高殊榮「日本琵琶湖生態獎」。

陳鎮東過去曾指正東海漁場營養鹽的主要來源為黑潮深水湧升,而非長江;於1999年提出日本海深水可能於200年後耗盡氧氣,2017年全球變遷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也報導了日本海深水因暖化、氧氣消耗導致的酸化,該警訊也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列入報告中。

對於此項榮譽,陳鎮東對國科會、台電表示感謝,並提及安定的研究環境非常重要,中山大學與團隊的支持,讓他的實驗室40年來都沒有變動,得以能靜心投入研究工作。

823公投》重啟核三,你怎麼看?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