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推動虛坪改革方案 估公設比可降至25%到30%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民眾買房就擔心公設比太高、拉高房價,花錢買公設,有些建案公設比甚至動輒40%。內政部宣布虛坪改革方案兩大策略,第1是停車空間登記制度改革,讓沒買車位不用再負擔車道面積;第2是改進容積計算,估計未來公設比可望降到25%到30%。民團肯定改革方向,但也直言,公設比降低對房價影響有限。
民眾看房除了會考慮地段、生活機能、房價,其實也很在意公設比,尤其現在很多建案的公設比動輒40%,民眾抱怨太高了。
民眾說,「如果我買40坪的房子,裡面只能住20幾坪,兩房一廳根本就不夠。」、「沒有買停車格,但還是要負擔車道的部分面積,覺得不合理,應該要解決。」
為了要避免浮濫公設,內政部宣布虛坪改革方案,提兩大策略,第1,改進停車空間,重新定義為「專有部分」並有「獨立產權」。
第2,改進容積計算,除了把將「一般電梯」改放到免計容積,也增訂管委會空間以總容積1%為標準,未來公設比可望降到25%到30%。
內政部長林右昌表示,「第1個是從車道公設的計算還有登記,第2個是從免計容積的部分來進行,我們預計大概可以降低5%到10%公設的比例。」
內政部表示,就是希望讓停車空間跟居住公設明確區分,沒買車位的人就不用負擔車道面積。
民間團體肯定改革方向,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公設跟虛坪,讓產品資訊揭露更透明化。
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指出,「背後隱含的是這個容積不要錢,拿到不要錢,可是他可以當錢賣給消費者,其實很多大廈就有一些用不到的公共設施,或是用不到的大廳、會議室等等,有些東西我不需要的話,就不要灌到我的價格裡面。」
彭揚凱表示,未來可以避免建商用管委會空間名義,包裝成非必要的娛樂交誼空間,讓消費者花錢負擔。
不過他也直言,公設比降低對房價漲跌影響有限,因為關鍵在總價,建商仍可將公設成本附加在房屋總價上。
黃瑀喬/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