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2024分裂投票? 小黨在不分區還有機會嗎?【王宏恩觀點】

(※ 文:王宏恩,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2024總統與立委大選,民進黨賴清德最終獲得票率40%、558萬票勝選,國民黨侯友宜與民眾黨柯文哲則分別以33%與26%落敗。但在立法委員席次上,3個主要政黨都沒有過半。
我國自從最後一次修憲改制為單一選區兩票制之後,其設計就是希望單一選區的72席在大黨競爭後,不分區的34席讓跨選區的小黨比較有競爭的空間,尤其是讓一些在區域投大黨的選民,在不分區轉投小黨。
過去幾次實踐也的確有一些小黨超過門檻而存活下來,大黨有時也會禮讓小黨席次或分票。
但在2024年的選戰中,民進黨喊出了「3票民進黨」,國民黨也在選前訴求集中選票,民眾黨更是喊出要成為關鍵少數。即使時代力量、基進黨等其他小黨都提出了政黨名單,想要挑戰不分區席次,但最後仍全軍覆沒。
在這一次的選舉中,是否仍有民眾投下不同政黨的分裂投票?
藍綠訴求集中選票 分裂投票不明顯
比較3位總統候選人得票跟三大政黨的不分區政黨票分布,可以看到一個非常有趣的趨勢。
在下面圖表中,X軸分別是三大黨於368鄉鎮不分區的催票率(得票數除以總選舉人數),而Y軸則分別是3位總統候選人在368鄉鎮的催票率。
從前兩張圖1、圖2可以看到,泛藍與泛綠的得票分布都非常接近斜率為1的虛線。換句話說,台灣368個鄉鎮中,全部投給國民黨的幾乎同時投給侯友宜,投給民進黨的也幾乎全部投給賴清德,但侯友宜跟賴清德較少得到自己黨內忠誠支持者以外的其他選票。整體而言,侯友宜或賴清德與政黨票得票幾乎是一致。
藍綠兩大黨在這次總統選舉都沒有額外開拓出新的票源,也沒有吸引到小黨或無黨派支持者。但這也顯示兩大黨這次喊出的集中選票、不要分給小黨的策略是成功的。於是我們看到了親民黨、基進黨以及時代力量都票數大減。
柯文哲比民眾黨多拿20%選票
但在圖3的分布則完全不同,大部分的點都位於圖的左上邊,遠高於斜率為1的虛線。這代表柯文哲在368鄉鎮的得票,都比民眾黨政黨票高。
就整體選票來看,柯文哲獲得370萬票,比民眾黨的300萬票多了將近20%。而且整體分布的斜率是比1還要更斜,意謂著民眾黨得票較多的地方,柯文哲個人得票更是以倍數成長。
這個分布代表這次大選中,柯文哲的支持者存在著顯著的分裂投票現象。這對民眾黨以及各小黨來說存在許多意義。
大黨堅壁清野下 政見說服是拉攏選民關鍵
第一,有許多非藍、非綠的民眾,在這次大選中選擇柯文哲,但沒有選擇民眾黨。他們相信柯文哲本人擔任總統的能力,但不完全認同柯文哲宣稱讓民眾黨在國會擔任關鍵少數的能力。
即使民眾黨已經把不分區前兩位提名給聲勢最大、經驗最多的黃珊珊以及黃國昌,但民眾黨的票數仍然追不上柯文哲。對於之後4年僅有黨職、沒有官職的柯文哲來說,如何在擁有立法權的8位不分區立委之間進行權力分享,建立妥協制度,將會是民眾黨會否如近年其他小黨走向分裂的關鍵。
第二,3張圖表的分布顯示了台灣民眾黨跟柯文哲幾乎吸光藍綠支持者以外的游離票與中間選票。
對於小黨來說,過去尚能從兩大黨挖一些不分區選票,加上共享游離票來通過門檻。但這一次在兩大黨堅壁清野之下,要如何跟成長中的民眾黨爭取游離票?成為其他小黨未來重新爬起的關鍵。
不過,柯文哲與民眾黨的票不完全相等,也顯示一些無黨派選民即使選擇柯文哲,政黨票還是願意投給小黨。
第三,對於兩大黨來說,柯文哲超越政黨的能力是一個信號。
兩大黨總統候選人這一次也提了非常多針對中間選民的政見,無論是社會住宅、育兒補助、房貸優惠、產業轉型等等,但是最後都僅有說服自己黨內的支持者,沒有額外拉到其他中間選民。
柯文哲則仍然能夠拉到遠多於民眾黨的支持者,如同4年前蔡英文能夠拉到遠大於民進黨的支持者,代表許多台灣民眾不認為自己屬於民眾黨,但仍願意給柯文哲一個機會。
如何讓這些中間選民願意橫跨過藍綠的邊界,願意進一步被政見說服而投給兩大黨?恐怕是選民結構比較年長的兩大黨,在中長期需要仔細研究的重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