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開放深海採礦掀反彈 專家警告將嚴重破壞海洋生態
挪威國會表決以80票比20票同意開放深海採礦,這將讓挪威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允許商業規模深海採礦的國家,但環保團體和科學家卻非常擔憂,這將開啟另一場海洋危機,因為人類對於深海採擴對海洋生態所造成的影響還有太多未知,有待更多科學研究進行評估。
挪威綠色和平成員赫拉表示,「開放區域位在北極,是對氣候變遷反應最劇烈的地方,同時我們對該區的探索不多,對於深海採礦造成的生態影響,認識也相當有限。」
近年來,清淨能源發展蓬勃,對貴金屬的需求也大增。挪威的這個法案針對該國海域約28萬平方公里的深海,開放企業進行挖礦。挪威政府表示,會對深海採礦抱持謹慎態度,必須先通過進一步的環評,才會開始發放執照。
世界自然基金會挪威分會秘書長安道爾指出,「歐盟不要這些從海床上挖到的礦物,其他商業組織也不要,挪威在這件事上,可說是堅持己見,有24個國家都說不要,他們要先暫緩,因為我們需要更多這方面的知識。」
不只科學家、環團反彈,歐盟與英國也反對挪威開放,去(2023)年11月,歐盟120名議員罕見寫公開信,呼籲挪威國會應該駁回該計畫,並認為這類活動會對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帶來風險,同時會加速氣候變遷。
同樣面臨海洋危機的還有西班牙。志工們拿著吸塵器,正在海灘上清理數百萬顆被沖上岸的塑膠顆粒。上個月一艘由航運巨頭馬士基租用的貨輪,在經過葡萄牙時,讓至少一個滿載塑膠原料顆粒的貨櫃落海。
里貝拉市長佩雷斯表示,「這艘船洩漏的物質對海洋造成重大的麻煩,這是由數以百萬計的塑膠顆粒形成的重大問題,這些顆粒現在沉積我們的海洋和沙灘上,影響海洋和陸地動植物群。」
這一顆顆大小不超過5毫米的塑膠粒,是製作寶特瓶、塑膠袋等的原料,根據統計每年有大約10兆顆,在供應鏈的過程中外溢到環境,不僅破壞生態,還會累積在動物體內,造成食物鏈的永久污染。當地居民們自發性協助清理,就怕塑膠污染危機不斷加劇,造成生態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