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重症兒童基因資料庫 民團攜手中研院造福罕病童

癌症已連續41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部分癌症病童可能因得不到很好的治療,提早結束生命去當天使,台灣重症兒童協會與中研院等,共同建置重症兒童基因資料庫,成功將「骨髓衰竭症」及「嗜血症」、這兩種罕見卻致命的兒少重症,透過基因變異鑑定,找到精準細胞及藥物療法,3年來,已造福30多位病童恢復健康。

切下蛋糕、象徵重獲新生!今年大三的蔡同學,國中三年級時確診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俗稱「血癌」,雖然曾在國內做過親屬骨髓移殖,但是半年後復發,只好跨國到荷蘭做第2次的幹細胞移植,目前病況穩定,只需定期追蹤,他還考上醫學院,未來想從事遺傳基因研究。

血癌患者蔡承諭說:「希望未來的某一天,也可以將自己在這方面,貢獻一點點微小的心力這樣子。」

台灣還有其他類似的病童,甚至部份孩子得不到適當的治療就已成為天使,成為許多家長心中的痛。

台灣重症兒童協會與和信醫院、中研院,共同建置重症兒童基因資料庫,已成功將「骨髓衰竭症」及「嗜血症」這兩種罕見卻致命的兒少重症,透過基因變異鑑定,找到精準細胞及藥物療法,讓他們恢復健康,平台成立3年來,已造福30多位病童。

台灣重症兒童協會總幹事陳榮隆指出,「有一些是可以用我們的精準平台,讓他不但重症的危機可以度過,而且可以恢復完全健康。」

參與計劃的和信醫院小兒腫瘤科醫師陳榮隆表示,未來這個平台將朝開發新的罕見遺傳型,或後天變異基因,尤其針對國人特有變異,進行基礎與臨床深入研究,期望優化兒少癌症的治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