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獼猴等級降 動物實驗新目標

台灣獼猴在保育法令上鬆綁,除了農民的壓力外,與台灣希望建立自主的生技產業也有關係,這兩年來,部分科學家評估,將數量過多的台灣獼猴做為靈長類的實驗動物,雖然建立實驗動物模式至少需15到20年的時間,不過法令鬆綁算是踏出第一步。 這是印度恆河猴,是科學界用來測試藥物的模式實驗動物,不過自從印度將恆河猴列為保育動物,恆河猴就不能進出口,而台灣獼猴由於在演化上相當接近恆河猴,部分科學家也認為,台灣獼猴有潛力成為另一種靈長類的實驗動物。 ] 國內科學界正在審慎評估成立靈長類實驗動物中心的可能性,而農委會在農民的壓力下,將台灣獼猴在保育法令上降級,等於也讓這個計畫少了初步的阻力,不過使用與人類相當接近的靈長類動物來做實驗,不僅在技術有相當難度,也必須面對強大的社會壓力。 ] 王明升說,政府如果有決心發展生技製藥產業,靈長類的實驗動物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不過要提供健康規格化的實驗猴子,至少得花15到20年的長期經營,也必須投入大筆資金,是一個艱辛又漫長的過程。 ] 國科會表示,目前正在進行靈長類實驗中心的評估,預估今年底會有結論。記者陳姝君黃守銘台北報導。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