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 工研院與台企獲12獎僅次美國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被喻為科技界的奧斯卡,近日在美國聖地牙哥舉行頒獎典禮,參賽者多為企業和國家的科研機構。今(2023)年台灣的得獎數僅次於美國,工研院與台灣企業共榮獲12個獎項,在生技醫藥和AI製造表現出色,佔非美國28個獲獎數超過4成,顯示台灣在科技研發已擺脫追隨者角色,成為研發者和創新者。

全球有2500萬人罹患濕式黃斑部病變,視線變地紐曲模糊,但因黃斑部於眼球深處,以往只有打針這種治療方式。

工研院副所長呂瑞梅博士表示,「你長期打針的話,其實是非常不方便跟有副作用,甚至有些人還會有感染的問題。」

工研院研發出全球首創的滴劑型眼藥水,取代需專業醫師打針給藥,降低醫療成本,減輕病人負擔,目前完成臨床二期試驗,預計2026年上巿。

一般工具機的調機過程長達14天,工研院研發的AI精準製造技術,30分鐘就可針對各式加工材料類型客製化,精準度連電動車和半導體都適用。

工研院智慧機械科技中心組長王仁傑說:「所以透過我們這一套軟體的技術,把這個學習的模型建在我們的軟體裡面,它整合了我們材料的特性,還有包含加工過去的技術放在裡面,讓我們即便沒有這些電控背景的人,他也可以透過這些訊號的重整,可以快速的去調整。」

台灣這次總獲獎數僅次於美國,也受到國際矚目。

R&D World副總編輯保羅提到,「我非常想知道工研院的制勝秘訣,工研院和其它台灣機構,每年都表現非常突出,我認為獲獎的關鍵不只是推陳出新,而是真正的創新突破。」

公視國際記者曾淯菁報導,「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有三項評選標準,技術實力、獨特性與市場價值,而獲獎對於爭取預算,和吸引創投相當有利。」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指出,「我想大家可以去看一下,美國的國家研究室,如果你的研究成果今年拿到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明年你的研究經費就會增加,那我想這樣子一個競爭之下,台灣總共拿到12個,工研院拿到8個,這是一個相當不簡單的成果。」

目前工研院8項技術,全數已技轉國內業者,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說,研發不是要擺在書架上,而是要到導入巿場做應用,明年的研發重心將延續淨零永續,高齡化商機與生成式AI的趨勢。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