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置換人工關節感染疼痛 3D列印活動骨水泥成新選擇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台中一位八旬的長者喜歡登山,但也因此右膝關節嚴重磨損,開刀置入人工關節卻發生細菌感染紅腫,轉院的醫療團隊置入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和傳統手術比起來膝關節能自由活動,提供醫療手術上的新選擇。
用助行器行走一切無恙,坐下來後右腿還能伸縮自如,完全擺脫手術失敗的陰影。
今(2023)年81歲的江伯伯年輕時熱愛爬山,但右膝關節嚴重磨損,去年開刀置換人工關節後卻紅腫疼痛,服用抗生素也沒有好轉,轉院檢查才發現是細菌感染。
患者江先生表示,「膝蓋一直腫起來,痛到這個都是很紅,好像快要沒有辦法走路,就吃抗生素,醫生說療程要3個月,結果吃完藥1個禮拜就又開始腫起來,又開始痛了。」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平均每年有1.5萬人置換人工關節,術後感染約有1%的發生率。
醫療團隊以新技術置入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取代傳統「手作活動型的骨水泥」,讓江先生先控制感染,由於關節術後第二天就可自由活動,因此能減少關節攣縮、脫臼、與肌肉萎縮等問題,後續置換人工關節時,也能有效降低不適與併發症。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醫師林宗立指出,「醫生自己手做的活動型骨水泥,但是形狀不好、穩定度也不好,所以病人在活動的時候容易脫臼,我們現在做3D列印的骨水泥,我們在電腦上用3D列印技術的力學優化非常好,併發症大大的減少。」
醫師提醒,人工膝關節手術後若有疼痛、紅腫、化膿狀況,治療後沒有改善就有可能是感染,若不即時治療會有反覆手術、拔除人工關節的問題,甚至可能造成關節功能永久喪失,不可不慎。
洪詩宸/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