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府展示淨零決心 企業卻面臨碳焦慮?
台灣今年完成修法,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入法。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表示,台灣是少數以法律來明定未來長期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的國家。而這次的修法最重要的就是把「碳定價」的觀念再強化,針對排碳者來徵收碳費。
國內要開始徵收碳費,針對年排放量達2.5萬噸的企業執行,估計有500家廠商、約占全台總排放量8成,等明年初確立碳費費率,就會依廠商2024年碳盤查結果,於2025年開始繳交。國內高碳排產業面臨內外夾擊,減碳壓力大。
減碳起步晚 不改變就等著被淘汰?
水泥廠首席副廠長陳志賢說:「減碳的壓力如影隨形,目前我們已經跟SBTi(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承諾,以2019年為基準年,到2025年這6年間,要降低8%的碳排,到2035年我們會降低46%的碳排。」他也認為,對企業來說,這樣的目標是別人設定的,要達成其實是非常困難。
對陳志賢來說,由於石灰石在加熱分解過程本身會產生60%的碳排,倘若能找到可替代的材料,不僅能減少天然礦石開採,還能大幅降低碳排。經實驗室不斷測試研發,他們利用煉鋼廠產生的爐渣作替代原料,並降低熟料在水泥的比例,積極開發生產低碳水泥。
為避免在全球淨零跑道上淘汰出局,企業必須絞盡腦汁,從根本改變現有生產方式。除了水泥廠力求改變之外,由於造紙需要蒸煮、烘乾,屬高耗能產業,為減少化石燃料使用,造紙廠也努力尋求解決之道。
造紙廠協理吳文棧說:「整個造紙製程裡面會產生很多廢棄物,這些廢棄物絕大部分就是塑膠,早期都是到外面的焚化爐去把它燃燒掉,後來我們自己有鍋爐,把它製作成固態的再生燃料已取代化石燃料,在2022年我們的替代燃料率大概是10.3%。」此外,造紙廠也利用廢水處理過程所產生的沼氣,將純化後的甲烷用來發電,不僅轉廢為能,還要提高能源效率。
不過,步步進逼的淨零時程,讓各家大廠都陷入高度的碳焦慮。造紙廠廠長陳青山就表示,紙廠每減一噸碳的花費高達台幣一萬元,必須下很大的決心,更要結合較先進的技術。但淨零的進程急促,技術尚未成熟就必須到產業界來應用,這其實是企業會產生碳焦慮最大的一部分原因。
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則認為,日本在2012年就有碳稅,韓國在2015年就實施碳交易,台灣已經比別人晚起步了,卻仍然感受不出急起直追的速度,再不加緊腳步,絕對會跟不上國際。
碳有價時代來臨 台灣如何急起直追?
碳稅或碳交易,都是國際現行碳定價的方式,兩種制度不同之處在於,碳稅是由國家設定價格進行徵收,而碳交易則是由政府先訂定排放總額,再將額度分配給各企業。就在今年8月7日,台灣碳權交易所成立,讓國內企業可以在此交易平台買賣碳權。
歐盟開了收碳關稅的第一槍,國內企業對碳權交易所的成立相當關注,不過台灣碳交易是屬「自願性減碳」,與歐盟採行的總量管制不同,並不能以此折抵。購買碳權抵減碳費,這種碳抵換方式,如何避免企業購買廉價碳權的「漂綠」行為,在國際間仍然存有很大爭議。
因應國際淨零排放趨勢,金管會已發布要分階段推動,在2029年所有上市櫃公司都要完成溫室氣體盤查的查證。此外,台灣也自2010年開始推動產品碳足跡標示。
不過,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認為,台灣要積極轉型,必須先提升消費者減碳意識。於是他在臺北大學結合社區推行「個人碳帳戶」,讓有碳足跡標示的商品變成「負碳商品」,並給予消費者獎勵,養成民眾查看碳標籤的習慣,藉此督促廠商去加強碳足跡的盤查。
面對台灣的高碳排,減碳除了得迎頭趕上,不管是政府還是企業,都還需要有更大的決心與魄力。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