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半島的阿爾巴尼亞,有藍天碧海,金色沙灘,疫後觀光業大噴發,去年迎接750萬遊客,今年前4個月人數已經成長25%,大型渡假村也來投資,想打造歐洲版的馬爾地夫。
不過缺工是一大問題,大學旅遊系努力培訓產業新血,都難敵去年4萬6000人外流到富裕國家打工賺錢的趨勢。
阿爾巴尼亞服務生托斯卡說:「薪資很低,食品價格卻非常高,你白天賺的錢不夠晚上吃飯。支出大於收入就是我想出走的主因。」
東京郊區千葉縣的橋本先生,創業經營機械工廠38年,為各行各業的客戶設計自動化流程,全盛時期雇用數十名員工。
但現在82歲的他早已過了退休年紀,工廠卻後繼無人,只雇用2名兼職員工勉強服務熟客,也找不到買家接手,橋本投注畢生心血的機台與零件原料都保持得整整齊齊,坦言等自己再老一點體力不支,恐怕就得關門大吉。
機械工廠創辦人橋本表示,「我覺得這會是很大的浪費,如果這裡的機器和材料還能有點用處那就最好了。製造業不斷離開日本,無可避免將導致產業萎縮。」
根據日本政府的統計報告,到2025年高齡化將衝擊3分之1的小型企業。
屆時約有127萬中小企業主將年過70且沒有繼承者,專家分析將出現大規模關閉的時代,可能導致690萬個工作機會消失,使日本經濟規模減少22兆日圓之多。
2029年戰後嬰兒潮世代將到達81歲的男性壽命平均值,進一步加劇關閉危機。
AI時代無人送貨車上路,機器人生產線代勞,科技被視為缺工解方。
不過在它們成熟之前,救援勞動市場的是大齡資深員工。先進國家少子化,加上平均壽命增加、社會福利負擔沉重,德國、義大利、丹麥的法定退休年齡都延後到67歲以上,日本、南韓更可以工作到70歲,老人活躍職場為自己賺進生活補貼,或找到生命價值。
丹麥72歲行銷顧問丁森提及,「我需要有挑戰性的事物,所以我會繼續做到他們把我送走。」
南韓69歲咖啡廳員工朴先生認為,「工作是重拾年輕的方式,如果你退休後什麼都不做,待在家裡就會流失活力。」
美國資詢顧問業者貝恩,日前發布的研究預測,到2031年,全球將有多達1億5000萬個工作機會,從年輕勞工轉向55歲以上的年長勞工,尤其是G7先進國家,屆時資深勞動力將佔總體25%之多。
最老化的日本到2031年將有4成勞工超過55歲,義大利、德國將達到3成,開發中國家也不能倖免,中國2050年65歲以上人口會增加1倍。
新冠疫情高峰期間,各國順勢退休的人數暴增,現在回頭看來更像是一個大休假潮,因為越來越多退休者正在重返工作崗位。
貝恩分析指出,大齡勞工穩定、忠誠度高,可以幫雇主彌補人才缺口,企業應該投資這個族群,量身制定招聘、留才與再培訓計畫,尊重這個年齡層更重視的工作彈性與自主性,就能更有效發揮他們的技能跟經驗,轉化為競爭優勢。
這類針對熟齡人力的開發配套,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